专题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讲义)-2020年领军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Word版含解析

①流水侵蚀地貌:沟谷发育,沟壑纵横;地形起伏大,侵蚀作用强。 ②流水溶蚀地貌:喀斯特地貌。 ③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河流凹岸侵地形 蚀,凸岸堆积。 ④流水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岛等。 ⑤河床特征:上游侵蚀为主,河床窄而深,呈“V”型;下游堆积为主,河床宽而浅,呈“U”型 气候 ①河流对降水的影响:增加沿河地区降水量。 ②河流对气温的影响:使白天气温降低,夜晚气温升高,气温日较差变小 湖泊(地下水):湖泊(地下水)和河流具有相互补给关系:由高水位补给低水位。 丰水期河流水位高于湖泊(地下水)水位,河流水补给湖泊水(地下水); 其他水体 枯水期相反。以湖泊为源头的河流,总是由湖泊补给河流; 地上河分布的地区,总是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地下水出露成泉,往往补给河流水 冰川:冰川融水单向补给河流 生物 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 干旱地区有河流流经的地区,水分条件较好,形成非地带性的绿洲 河流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和山麓冲积扇分布的地区往往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土壤

四、生物要素及其对其他环境要素的影响 (一)生物要素分析 1.生物的分布与环境

(1)环境影响生物:喜光植物分布在向阳或者占据密林的中上层;

喜阴植物分布在背阳、隐蔽的地方,或者生长在密林的底层;

(2)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莲指示水湿环境;骆驼刺指示干旱环境;旗形树冠指示风向;矮牵牛花指示二氧化硫污染程度。

树桩年轮的疏密可以反映降水量多少状况,在温度变化较少的条件下,树轮较疏,反映降水量较大,反之,较密降水量较少。树木向阳面生长快,年轮较疏。

(3)生物成因分析:(1)生物分布主要受其生存环境条件影响,其影响主要因素包括:气候(热量和水分)、土壤条件(植物)和食物来源(动物)、地形(或生存空间)和人为生存环境(天敌)等因素影响。

① 要清楚所要描述的生物的生长习性,并找出该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与该生物生长习性的相关性,从而确定该地某生物丰富的原因。(或从某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推出某生物的生长习性)。 例如:分析种类多

①热雨,全年高温多雨,水热充足,物种丰富 温海,全年温和多雨,水热充足,物种丰富 ②纬度较低且跨度较大,热量南北差异大

③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垂直差异显著,植被垂直带谱多

④远离大陆,位置偏远,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人迹罕至,人为破坏小 ⑤交通不便和建设保护区,受干扰和破坏小,植被保存好

(二)植被对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 相互作用 地理要素 地形 气候 植被对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 根据植被覆盖分析地质作用: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流水和风力作用较小,不利于外力地貌的形成 植被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降低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增加降水量 判定河流含沙量: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含沙量小 水文 判断河流径流量变化: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径流量相对稳定,季节变化小 土壤

四、土壤要素

(1)典型自然环境下的土壤特性:

高寒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 、冻土 湿热环境: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 干旱环境:土壤水分少,发育程度低,贫瘠,偏碱性

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肥沃 (2)地形对土壤的影响:

植被生长可改变土壤性质,如水稻土的形成 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

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 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3)冻土专题

冻土是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对温度极为敏感,分季节冻土以及多年冻土。

地带性:纬度因素(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北部);

海拔因素:中低纬度高山高原,如安第斯山脉,乞立马扎罗山、青藏高原。

非地带性:①受海洋和洋流影响:冻土较不易形成。

从沿海向内陆,多年冻土的最南边界逐渐南移。在蒙古和我国东北达到最南界限。

在北美,海洋的影响较亚欧大陆更强,南界在北纬52°附近。在阿拉斯加西海岸,由于强烈的海洋性气候影响,即使纬度很高也无多年冻土。

②土颗粒粗细及含水量:粗颗粒土导热率高,透水性大,含水量小,不利于冻土发

育,细颗粒土则相反。

中国的多年冻土分为高纬度和高海拔多年冻土。高纬度多年冻土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小兴安岭。

高海拔多年冻土分布在青藏高原、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等。

青藏铁路成功的关键在于路基工程,而路基工程的关键在冻土。

采用热棒工作,工作时间主要在夏季。在冬季将地下热量输出,让地下温度降至

比往年更低的程度,使得夏季气温回升较慢,比没有热棒工作的往年地温要低一些,有效的降低了土壤解冻效果,保护了路基的稳定性。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