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

13《短文两篇》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提纲。 3.对驳论文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

对驳论文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会运用。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谈读书》中,我们大家最喜欢的那个句子吗?回顾《谈读书》中的读书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总之,“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既然读书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马南邨的文章《不求甚解》看看作者对这种读书方法持怎样的态度。

二、明确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提纲。 3.对驳论文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会运用。 三、自主探究

1.请同学们理解一下课题的含义。

解题:不求:不追求。甚解:比较深刻的理解。(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2.作者介绍:马南邨,原名邓拓(邓子健)(1912—1966)笔名叫马南邨,福建闽侯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治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在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3.文体知识: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和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这篇文章作者就针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4.驳论文:是指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加以直接批驳(驳论点)。或者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以便驳倒对方错误的论点。

5.请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马南邨 (cūn) 王粲 (càn) 咬文嚼字 (jiáo) ...6.请准确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指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2)咬文嚼字: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3)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4)豁然贯通: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指

一下子弄懂了某个道理。

(5)开卷有益:读书有好处。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度课文,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

(1)摆出要批驳的靶子是:“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并且开门见山的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不求甚解也是好的)

(2)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因为断章取义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并点明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3)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说明读书要诀在于会意,而好读书又是会意的基础,如果不好读书谈什么甚解不甚解都没有意义。

(4)分析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一是虚心,因为书不一定一读就懂,所以说“不求甚解”。二是着重在读书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

(5)以普列汉诺夫为例子,进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即虚心读书,了解读书的精神实质(会意)。

(6)以诸葛亮为例子,证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使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7)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即不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