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
◆ 教材分析 本节讲述了力与运动的关系是力学的重点章节之一。在中学力学教学中处承上启下、奠定基础的关键地位,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继续学习浮力、简单机械、功和能的基础。本节要求学生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经历从实践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最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推理的结果。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惯性的概念,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过程与方法】
培养和提高实验设计与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等能力,学习“归纳推理”这一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得出过程的体验,感受科学成果往往是多人智慧的结晶。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教学重难点 ◆ 1.学生探究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2.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 3.探究实验的设计与数据的处理 ◆ 课前准备 ◆ 师用:多媒体及课件。 ◆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提问:①汽车紧急刹车时,人会怎样?②用尺迅速打出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会
1
怎样?
二、知识讲解: (一)惯性
教师总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组织交流,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由于惯性而表现出来的现象。并引导如何解释,归纳解释的思路。(如汽车起动时,乘客会向后倒,而刹车时,则向前倾)
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演示固体和液体都有惯性的实验。)
师:惯性既有有用的一面,也会带来危害,(学生观察课本图6-10和图6-11)生活中,我们要通过学习惯性,兴利除弊。
讨论:
(1)锤头松了怎么办?
(2)有经验的汽车司机,在车进站前十几米就关闭油门,这样做的理由和优点是什么? (3)为什么公安部门要求小型客车的驾驶员和前排乘客必须使用安全带? 归纳总结惯性的两面性,“兴利除弊”。
平时我们拍打身上的灰尘、抖落伞上的雨滴等也都利用了物体的惯性。你知道该怎样解释吗?
(二)牛顿第一定律
让学生观察,然后,要求学生利用桌上的书本感受:推书本,书本就运动,撤去推力,书本停止运动.老师推小车,小车运动,撤去外力,小车逐渐停下来。
师提问:生活中还见过类似的例子吗?
启发学生比较上述事例的共同特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作用,撤去物体受的力,物体就不会动或停止运动。
投影亚里士多德观点:要维持物体作匀速运动,就必须给物体施加一恒定的力。不受力而一直运动的现象是没有的。
师总结:上述是古希腊最杰出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同学们的生活体验何其相似!可是,几百年前,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却曾通过假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也即同学们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投影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示意图,教师对照示意图复述伽利略的推理过程和结论。
师提问:伽利略的推理,也是建立在分析大量事实基础上的,孰对孰错,还是让我们一起动手探究论证吧?
2、实验探究:利用课件引导提示学生明确整个实验探究内容
(1)问题:摩擦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如果物体不受摩擦阻力会怎么样?
2
(2)制定计划: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如何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提示学生: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在发生变化?
设计实验:让小车从斜面滑下,逐渐减小平面的粗糙程度,测量小车的运动距离,并推论当平面没有摩擦力时小车的运动情况。
接触面 小车受到摩擦力大小(填“大、较大、最小”) 毛巾 木板 玻璃 推论:如果有无限光滑的材料(理想状况) 准备器材:斜面、粗糙程度不同的玻璃、木板、毛巾、小车、刻度尺等 (3)分析与结论 :
本实验分析与论证过程,着重在于比较数据,找出现象中变化的共同规律。启发学生间交流与探讨,得出我们想要的结论。
3、师生总结归纳:
(1)教师点明:上述表述其实就是牛顿第一定律所反映的内容。投影牛顿第一定律知识, (2)综合述评: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具有两方面重大意义:一是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二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说明,不能直接用实验验证的规律,可以在实验基础上,以合乎逻辑的方式推理出来。
无 小车运动的距离(填“短、较长、最长”) 无限长 三、课堂总结:
1.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升高的温度不同;
2.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称为比热容
四、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板书设计:
第七节 牛顿第一定律
一、惯性
1、定义: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