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阅读札记李商隐

唐诗阅读札记

——关于李商隐的生平及诗歌阅读感触

中文091 蔡文怡 0910031019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中国历史在不少情况下,是文以人存的,而李商隐的诗歌,则是以其自身的魅力与独特的艺术韵味,逐渐使越来越多的人为之而倾倒。我参考的数目是中华书局出版的《李商隐资料汇编》及中华书局出版的《唐诗三百首》,先来说说这两本书的版本源流。

(一) 版本源流

这本《李商隐资料汇编》是编者十多年来在编著《李商隐诗歌集解》、选注和撰写小型评传以及系列研究论文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也集中翻阅了《四库全书》集部及四库外馆藏清人文集,总计被采集的著作五百二十余种,作者四百九十余人。由于清人的研究文集太多,估计还有不少遗漏,除全集注本外,基本上已汇集于此本书中。

这本《唐诗三百首》主要来源于五个部分:一是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二是注释,三是集评,四是诗人小传,五是主要引用书目。本书主要是以孙洙《唐诗三百首》为底本,卷帙选目一仍其旧。其次,参考了陈婉俊的《唐诗三百首补注》和章燮的《唐诗三百首注疏》。并主要选录摘抄了唐代至清末各类古籍中与历代诗人有关的文字资料,内容包括创作背景、轶事传说,对诗歌主旨的剖析发明、对艺术表现的评论鉴赏、以及由诗歌引出的关于诗歌理论问题的探讨争论。更收录了许多名家集评,一是历代的唐诗选集,如唐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元方回的《瀛奎律髓》、明陆时雍的《唐诗镜》等;二是历代的诗歌评论专著,如宋葛立方的《韵语阳秋》元吴师道的《吴礼部诗话》、清王夫之的《姜斋诗话》等;三是一部分笔记和别集,如唐刘餗《隋唐嘉话》、宋苏辙的《栾城集》等。此外,该书的诗人小传还收集了目前唐诗研究的最新成果,侧重选录了一部分历代学者对该诗人的有代表性的评论,以便读者了解诗人的特点和成就。

(二) 诗人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故又称李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他的生卒年没有明确的记载,至今仍有争议,一般认为是生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卒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但笔者认为这以推断仍存在问题。根据中华书局出版的《李商隐研究》里面的推断,关于其生年的主要论据是根据《祭裴氏姊文》中“距仲姊之殂已三十一年矣”一语得出姊死于元和八年。后又根据《祭裴氏姊文》中“初解扶床,犹能记面”一语来推断当时李商隐只有两岁。但笔者认为一个两岁的孩子是不能产生永久记忆的,人能产生长久记忆的平均年龄大约是五、六岁。当然这只是我阅读时,产生的小小的疑惑,并没有时间与能力进行更深入的举证,因此只持保留意见。

李商隐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艰苦的童年时期、十年应举时期、以长安为中心的宦游时期以及幕府生涯时期。每一个时期的经历、遭遇都对李商隐婉约诗风的定型,敏感性格的形成有着大大小小的推动力。

(1) 艰苦的童年时期

李商隐出生于一个没落贵族与低级官僚的家庭。他的曾祖、祖父和父亲三代,死年都较早,而支撑其全家的都是女性,这使得寒素的李家深深的笼罩着一层凄苦、艰涩的氛围。而

这些支撑全家的女性身上则不可避免的有着一种深深的被压抑、被浓缩的无奈与凄怨,这种凄、这种怨是蒙在心里的多年的诉不尽、道不完的九曲衷肠。这种女性的凄怨与少年时期的艰苦生活,给予了李商隐沉重的精神负担,这直接的决定了他不会有李白汪洋潇洒的诗风,不会有王绩清新冷酷的气度。这种抑郁的精神状态为他诗歌中的伤感成分提供了现实基础,也使得他必然的走上了“婉约”的道路。李商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样的成长环境使李商隐的性格里、记忆里弥漫着无形的凄怨、落寞的因素,也是李商隐同情女性、渴望女性婚恋自由的一大原因。

在他十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父亲的去世使他不得不担起家庭的担子,他一边攻读,一边做些抄写工作和短工零活,在那个世态炎凉、社会变革急剧的社会,他怀着惶惑不安的心情,去窥探,去默察这一个“一朝得道,鸡犬升天”的动荡社会。这也使得他养成了忧郁、敏感、细微的性格。面对沦落失势的家族,面对无情的现实,面对亲人所承受的凄苦,商隐用功勤苦,他“实怀殷浩当世之心机”,埋头研读,刻苦读书,商隐诗歌的用典之多之妙正是源于此。而清代李商隐研究的空前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李商隐实学的功底之深。

(2) 十年应举时期

李商隐开始应举约在文宗太和二年(828),登进士第约在文宗开成二年(837),前后共约十年。唐代科举考试时,士子“行卷”、“温卷”之风盛行,士子在应试之前,常先以所作诗文投献名公巨卿,以求荣誉。而李商隐也在“行卷”、“温卷”之列。在这段时期,李商隐积极入世的思想与消极出世的思想存在着激烈的斗争。一方面,他用文章投递名流,渴望获得赏识,从而使科举入选有望。然而爆发与文宗太和九年(835)的甘露之变,给青年诗人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这场对公卿百官与吏卒进行的大屠杀,使诗人发出了极大的感慨,他看着这场宫廷巨变,看着这场残忍的权力之争,大声疾呼,提出了“又闻理与乱,系人不系天”的观点。面对宫廷这场惨无人道的诛杀,又出于对求仕的疲惫与厌倦,诗人在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了消极出世的思想,在甘露之变后,诗人在河南济源的玉阳山、王屋山一带度过了一段隐居学道的生活。而在这个时期,诗人接受着道教思想的熏陶,这对他蔑视孔孟正统思想、发扬独创精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他之后的诗歌中产生的颓废、晦暗的气氛,晦涩而幽僻的表现形式也受到了这个时期道教思想、神话传说的影响。后世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李商隐的诗歌并不受人们的重视,甚至存在着极大的争议,争议的缘起恰好在于商隐诗歌中不符合儒家诗教思想的艺术表现。商隐这种不重教,看似无一言经国,无一意奖善的诗风的形成与这段隐居生活是分不开的,当然也有不少是来自于早年一位堂房叔父的影响。

(3) 以长安为中心的宦游时期 文宗开成二年(837),李商隐考取了进士资格。不久,他便跑到了泾原(今甘肃泾州)节度使王茂元幕下当一名幕僚,并娶了王茂元的女儿做妻子。然而正是这场婚姻把李商隐卷进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在这个时期,李商隐怀着积极入世的心态,渴望能够一展政治抱负。然而牛党的打击与排挤与政治时局的动荡变化,使诗人在政治界浮浮沉沉,时而心满意足,时而黯然伤神,时而满面春风,时而气馁沮丧。令狐父子是牛党,李商隐之前曾得到令狐楚的培养,在考进士时叶得到了令狐绹的助力,然而却娶了李党王茂元的女儿。虽然李商隐一直声称自己并非某一党的党徒,并没有想要利用婚姻来谋求富贵的意图,但仍然在之后的求仕之路上受到了大大小小的排挤。在这个阶段,主要以李商隐三进秘书省为线索。诗人第一次参加授官的考试时,由于受到了牛党的排挤,他落选了。在文宗开成四年(839),李商隐第二次参加授官的考试,顺利通过,第一次获得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其职务主要校雠典籍,订正讹误。虽是小官,但有一定的发展机会。然而不久,他又被外调为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县尉是次于县丞、主薄的县令的佐官。既要迎合上层官长,又要亲手执行剥削人吗、奴役人民的任务。因此上任不久,李商隐便请了长假返京。

次年,文宗病危,武宗即位,李德裕一派大大得势,王茂元也进京为官,这一政局的改

变又一起燃起了诗人心中的希望。开成五年,他参加一年一度的外官内调,没有成功。次年,参加吏部选拔成功,授秘书省正字。这是他第二次进入秘书省,虽然所获的官职比校书郎还要低,但李商隐毕竟有了一个新的起点。对此,他不仅寄托了重振贾生的愿望,而且他踌躇满志,期待受到重用的机会。

然而,母亲的去世,使诗人再次跌倒了谷底。他必须遵循惯例,离职回家守孝三年,这次变故对李商隐政治生涯的打击是致命的。后来王茂元病故,当他守孝三年之后,第三次回到秘书省,武宗与宰相李德裕富有效率的合作关系已经到了晚期。会昌六年(846)三月,武宗去世,宣宗即位,在宣宗本人的支持下,以白敏中为首的牛党新势力逐渐占据了政府中的重要位置。这场政治变故,使他深知自己已难以再展抱负,他被视为一个背叛了牛党的叛徒,在当时在时局下是不可能不受排挤的。因此,当大中元年(847)桂管观察使郑亚邀请他往赴桂林任职时,他几乎没有犹豫。这一去,他的仕途之路也已经走尽,在之后的十年幕府生涯中,他耗尽了所有的政治热情。李商隐怀着强烈的政治抱负,可惜仕途不济,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幕府生活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任职于朝廷的时间。政治抱负的难以施展,在诗人隐晦的诗歌中,也流露出不少。

(4) 幕府生涯时期

这段时期,李商隐一共转辗了四个地方,最后回到了家乡。。在桂林不到一年,郑亚就再次被贬官为循州刺史,李商隐也随之失去了工作。大中二年秋,他回到京城长安。他通过自己考试得到一个盩厔县尉的小职位。李商隐担任盩厔尉时间不长,又被调回京城。大中三年九月,李商隐得到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的邀请,前往徐州任职。李商隐追随卢弘止仅仅一年多后,后者就于大中五年春天病故。这样,李商隐不得不再一次另谋生路。大中五年,李商隐经历的另一次重大打击,是他的妻子王氏在春夏间病逝,这给李商隐带来了很大的痛苦。这年秋天,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的柳仲郢向李商隐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随自己去西南边境的四川任职。李商隐接受了参军的职位,于十一月入川赴职。他在四川的梓州幕府生活了四年,在这段时期,他对佛教发生了很大的兴趣,与当地的僧人交往,并捐钱刊印佛经,甚至想过出家为僧。梓幕生活是李商隐宦游生涯中最平淡稳定的时期,他已经再也无心无力去追求仕途的成功了。大中九年,柳仲郢被调回京城任职。出于照顾,他给李商隐安排了一个盐铁推官的职位,虽然品阶低,待遇却比较丰厚。李商隐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了两到三年,罢职后回到故乡闲居。大中十三年秋冬,李商隐在家乡病故。

这段时期,李商隐一直郁郁寡欢,甚至想过出家为僧,或许是妻子的去世,亲人的远离,或许是对官场沉浮的厌倦,在这十年的幕府生涯里,商隐心中的政治抱负渐渐的熄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早已无力施展,就这样,政治生涯走到了尽头,这必定是诗人心中一个莫大的遗憾。死前的一首《幽居冬暮》成为了商隐的绝笔。那寂寞萧条的寒冬岁暮,正是诗人心理真实的写照。这一生纵有济国之心,终是成为了无从实现的恨事。

(三) 艺术特征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征与其个人的性格、气质以及生活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说,没有这样忧郁、敏感的李商隐,就不会有这样婉约、精细、隐晦的诗篇。商隐的一生经历,无论是家庭门第的衰败,还是求仕路途的郁郁不得志,无论是少时生活的窘迫衰微,还是成年后的聚少离多,这一切的一切,造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李商隐,也使他的诗风呈现出了他独特的气质,下面来分析一下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征。

从诗歌内容上来看,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征可以用精、深、婉三个字来概括。“精”是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