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7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36讲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课下

2019年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7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36讲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课下达标训练

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8·郑州模拟)加利福尼亚州通过水道工程向南部输水,费德河上的奥罗维尔水库是其重要水源地。奥罗维尔大坝西部修建有混凝土加固的主溢洪道和土质坡面的紧急溢洪道。2017年2月初,费德河流域连降暴雨,库区水位持续上升,在主溢洪道泄洪期间,因混凝土基底出现坑洞并呈现上延趋势,不得已以较小的流量进行泄洪,而水位持续上升超过了紧急溢洪道的堰顶,部分库容通过紧急溢洪道进行泄洪。

下图中左图为加利福尼亚州水道工程示意图,右图为大坝结构图。读图回答1~3题。

1.加利福尼亚州南部需要奥罗维尔水库大量供水的季节是( )

B.夏季 A.春季

D.冬季 C.秋季

2.2月初,费德河流域连降暴雨时,该流域受( )

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A.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C.信风带影响

D.西风带影响

3.启用紧急溢洪道泄洪会( )

A.降低水库泄洪量

B.加剧主溢洪道溯源侵蚀

C.减少紧急溢洪道水土流失D.加大费德河下游泥沙含量

解析:第1题,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蒸发强、水资源紧张,故夏季需水库供水量最大。第2题,费德河流域2月受西风带影响,又位于山地迎风坡位置而降水多,故多暴雨。第3题,主溢洪道

2019年

是混凝土加固而成,而紧急溢洪道是土质坡面的,则开启紧急溢洪道泄洪,会加大流

水对坡面的侵蚀,从而使河流含沙量增大。

答案:1.B 2.D 3.D

(2018·福州质检)港口煤炭接卸是指在港口接卸从其他港口运来的煤炭。下图

示意1995年和2013年中国沿海煤炭接卸量格局。据此完成4~6题。

4.与1995年相比,2013年中国沿海煤炭接卸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 )

B.市场需求扩大 D.科技水平提高

A.煤炭资源枯竭 C.海运条件改善

5.从1995年到2013年,中国沿海煤炭接卸量比重增加最明显的地区是( )

B.珠江三角洲

A.长江三角洲 C.渤海沿岸

D.山东半岛

6.福建沿海煤炭接卸量的变化,反映出福建的( )

A.煤炭供需矛盾加剧

B.产业结构调整

C.煤炭生产总量下降

D.城市职能转变

解析:第4题,图示2013年沿海煤炭接卸量明显大于1995年,说明从我国港口进入的煤炭量大增,必然是我国市场需求增大的结果。第5题,对比两图可知渤海沿岸煤炭接卸量比重增加最明显。第6题,福建省内煤炭产量很少,且1995年福建沿海煤炭接卸量较少,说明当时省内对煤炭的需求量也不大,则供需矛盾不突出。而2013年福建沿海煤炭接卸量很大,说明此时省内对煤炭的需求量很大。但省内煤炭产

量依然较少,则煤炭供需矛盾加剧。

答案:4.B 5.C 6.A

(2018·广东三校联考)中缅油气管道全线贯通,成为我国第四条能源进口战略

通道。读中缅油气管道线路示意图,回答7~9题。

7.中缅油气管道与之前通过马六甲海峡将原油运抵广东湛江或浙江宁波的“太

2019年

平洋线路”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

①运距短 ②相对安全 ③交通运输方式单一

B.②③ A.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8.关于中缅油气管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缓解我国东北地区的能源紧缺状况

②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复杂

③带动缅甸的基础设施建设

④使我国石油运输不再经过马六甲海峡

B.③④ D.①④

A.①② C.②③

9.油气资源的大量使用,对昆明下列环境问题没有显著改善的是( )

B.地面下沉 D.煤烟污染

A.粉尘污染

C.酸雨

解析:第7题,中缅油气管道与之前通过马六甲海峡将原油运抵广东湛江或浙江宁波的“太平洋线路”相比,距离近,而且相对安全得多。第8题,中缅油气管道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严重,是目前中国管道建设史上难度最大的工程之一;中缅油气管道建成后可以有效地减少目前我国进口石油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度依赖,有利于提高能源安全供给,并使能源进口方式多元化;中缅油气管道除了输送来自中东、非洲的石油外,还可以把缅甸的天然气输送到中国,改善中国西南地区的能源紧缺状况,带动缅甸的基础设施建设。第9题,油气资源的大量使用,可以减少煤炭的使用量,进而缓解粉尘污染、酸雨等环境问题,地面下沉是由于过度抽取地

下水引起的。

答案:7.A 8.C 9.B

“宁东直流输电工程”西起宁夏宁武东至山东胶州,全长1 335 km,是我国西电

东送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据此回答10~11题。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