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第三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教育心理学》第九章至第十二章(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单选,每小题1分,共20分)
1、发散思维又称之为 ( B ) A、求同思维 B、求异思维 C、辐合思维 D、集中思维
2、产生的成品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但非首创,这是 ( C ) A、创造性 B、真创造 C、类创造 D、创造能力
3、从物体通常功能的角度来看问题的定势称之为 A、功能固定 B、问题情境 C、人格特征 D、前摄抑制
4、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判断发展的方法是 A、对偶故事法 B、观察法 C、两难故事法D、实验法
5、人的行为的ABC理论中B是指 A、外部刺激 B、情绪反应 C、行为反应 D、信念
6、社会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 A、桑代克 B、班杜拉 C、罗杰斯 D、马斯洛
7、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 A、实际行为 B、外部行为 C、操作行为 D、行为意向
8、态度与行为 A、不一定一致 B、一致 C、不一致 D、无关系
9、人们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称之为 A、品德 B、态度 C、品行 D、道德
10、问题解决具有的基本特点是目的性、认知性和 A、操作性 B、序列性 C、常规性 D、创造性
11、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称之为 A、道德 B、态度 C、品德 D、人格
12、品德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 A、外化 B、内化 C、顺从 D、服从
13、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趋势是 A、从自律到他律 B、从效果到动机 C、从独立到模仿 D、从全面到片面
14、智力量表属于 A、心理测验 B、心理测量 C、心理内容 D、心理形式
15、发散性思维的三个特征是:流畅性、变通性和 A、创造性 B、指向性 C、独特性 D、多样性
16、行为目标的三个要素是:具体目标、产生条件和 ( A ) ( C ) ( D ) ( B ) ( D ) ( A ) ( D ) ( B ) ( C ) ( B ) ( B ) ( A ) ( C ) ( A )
A、行为标准 B、行为效果 C、行为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