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规程
1 总 则
1.1 为规范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加强水利工程白蚁防治管理,保障水利工程安全,结合湖北省实际,特制定本规程。
1.2 本规程按照《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2002)的要求编制。 1.3 本规程规定了白蚁防治技术中的检查、预防、灭治、药物、应急处置、施工、验收、回访复查和档案管理方面的技术。
1.4 本规程适用于湖北省境内的水库土石坝、江河湖土质堤防、高填方渠道等水利工程及水土保持林木、苗圃的白蚁防治工程,其它土质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参照执行。
1.5 白蚁防治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安全环保、持续控制为原则。
1.6 列入基本建设项目的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按照基建程序组织实施,未列入基本建设项目的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按工程管理维修养护项目实施。
1.7 承担水利工程白蚁防治的单位必须具备有效的资质或湖北省水利工程白蚁防治主管部门出具的信誉证明,参与白蚁防治的施工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技术人员应持证上岗。
1.8 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除符合本规程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1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1998)
《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SL 62-1994) 《土石坝养护修理规程》(SL 210-1998)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 223-2008)
2.2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可以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2.3 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3 主要术语
3.1 水利工程白蚁防治(Prevention of Termites i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指对存在于满足规程适用范围的水利工程主体及周边区域的白蚁危害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从而预防和控制白蚁对水利工程造成危害的行为。
3.2 泥被、泥线(Mud Quilt、Mud String)
泥被、泥线是白蚁在外出活动时的遮蔽物。工蚁从土内搬出均匀小土粒加上它的唾液制成薄层泥皮,厚度1mm左右,覆盖在取食物上或土面上。泥被成片,泥线成条。不同种类白蚁的泥被、泥线有差异。
3.3 蚁路(Termitarium Galley)
蚁路也称蚁道,是白蚁外出觅食、取水,或者为连接各巢腔而修筑的通路,也是白蚁活动时避光、避敌害的系统。蚁路口大多有白蚁活动,孔道半月形,底平光滑,很少作垂直下扎状。小蚁路经过几次汇合后,路孔径逐渐变大,直到变成拱形的主蚁路。
3.4 分群孔(Swarming Exit Hole)
分群孔又称移殖孔、羽化孔。是在白蚁分群季节里,巢内发育成熟的长翅繁殖蚁从巢内爬出地面,进行移殖分飞专用的孔道。
3.5 待飞室(Swarming Exit Room)
待飞室又称候飞室、移殖室、羽化室,分群孔内有底平上拱扁形的小空腔,是分群孔与主道之间的通道,可容纳一部分发育成熟的长翅繁殖蚁,是它分飞前暂时停留的场所。
3.6 菌圃(Fungus garden)
菌圃为质轻、多孔海棉状的疏松组织,菌圃有的无泥质,有的被泥质将其分割。菌圃是蚁巢的主体,是培养白蚁“粮食”(白球菌)的基质,也是白蚁生活和活动的高层多孔建筑物,是蚁巢内温度、湿度的调节器。
3.7 巢腔(Termitarium Cavity)
巢腔是白蚁修建巢穴时形成的空洞,每个巢腔内部都有菌圃,巢腔与巢腔之间由蚁道相连。
3.8 鸡枞菌(Termitomyces albuminosus(Berk)Heim)
鸡枞菌为白蚁伞菌属的伞菌,生活在土栖白蚁菌圃里,与白蚁共生。在高温、高
湿气候条件下,菌丝穿过土层长出地面的子实体,称为鸡枞菌。鸡枞菌为伞形,菌盖直径很大,可达10多厘米,菌盖中央突出,表面为灰褐色。其生长期开始出现于5月下旬,盛期在6月上旬至7月下旬,末期为8月上旬至10月中旬。
3.9 三踏菌(Termitomyces sp.)
三踏菌是白蚁伞菌属的另一种伞菌,形态与鸡枞菌相似,但菌盖直径一般在10cm以下,菌柄纤细。同一蚁巢的各菌圃长出三踏菌的时间基本一致,常见有三群,因此而得名。三踏菌生长对温度要求较高,一般开始出现于7月下旬,盛期在8月上、中旬,末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上旬。
3.10鸡枞花(Termitomyces microcar pus (BerketBr)Heim) 鸡枞花是白蚁伞菌属的一种小型伞菌。菌盖灰白色,直径1cm-2cm,中部尖。菌柄白色,细长。生长期在7~8月间。群生,每群数朵至上百朵。在每群鸡枞花下方都有白蚁活动,并有白蚁寻食的主蚁道,有些鸡枞花本身就从主蚁道上长出,因此,鸡枞花被认为是蚁道上生长出的一种真菌指示物。
3.11 鹿角菌(Xylaria nigripes Klotz)
鹿角菌又称炭棒菌、地炭棍等,为鹿角菌属的一种鹿角状真菌子实体,呈丛状分布。生长期为每年5月至10月间,是死亡巢的指示物。地表鹿角菌分布面积越大,地下巢区的范围也越广。
3.12 蚁患区
符合下表规定的水利工程主体部分及周边区域发现有白蚁危害的定义为蚁患区。 工程类别 区域 备 注 水库大坝 堤防 高填方渠道 蚁患区 坝体,坝两端及离坝堤身,离堤脚线脚线50m内 50m内 挡水堤堤身,离堤脚线10m内 3.13 蚁源区
符合下表规定的有白蚁发生且可能转移危害到水利工程主体的区域定义为蚁源区。
工程类别 区域 备 注 水库大坝 堤防 高填方渠道 蚁源区 300-500m 50-100m 10-20m 重山以第一个山脊为界 3.14 饵料(Lignocellulose Material)
指投放在白蚁引诱坑(堆)中,供白蚁取食的物质,不含杀白蚁药物的有效成分,其材料常常添加了引诱剂、取食刺激剂或标记信息素,用于诱集或监测白蚁。在产品中有时也被称作饵木、饵片。
3.15 饵剂(Bait)
指含杀白蚁药物有效成分供白蚁取食的物质,常用饵剂有纸卷状、粒状、粉状、块状。
3.16 药土屏障(Barrier of Toxic Soil)
指通过对工程基础及周边土壤使用白蚁防治药物处理,形成带药土壤屏障,从而有效阻止(毒杀或驱避)白蚁从基础土层侵入工程内部危害的一种白蚁预防技术。
3.17 水平屏障(Horizontal Barrier)
指为防止白蚁在土壤中从垂直方向侵入水利工程,通过使用白蚁防治药物或其它材料处理工程表面下和周边水平方向的土壤形成的化学药物或异质材料的横向屏障。
3.18 垂直屏障(Vertical Barrier)
指为防止白蚁在土壤中从水平方向侵入水利工程,通过使用白蚁防治药物或其它材料处理堤坝表面下和周边垂直方向的土壤形成的化学药物或异质材料的竖向屏障。
3.19 砂粒屏障(Granular Sand Barrier)
指在工程表面使用一定规格的砂粒(或煤渣)按规定办法设置成的阻止白蚁进入工程内部的屏障。
4 检 查 4.1 检查方式
4.1.1 日常检查。由工程管理单位人员承担,对工程管理范围进行常规检查,重点检查历史有蚁部位。
4.1.2 定期普查。由白蚁防治专业技术人员承担,定期对水利工程各部位进行全面的检查。
4.1.3 专项检查。由白蚁防治和水利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联合承担,在水利工程新建、改建、扩建时集中进行的检查。
4.2 检查时间
4.2.1 日常检查一般结合工程日常管养维护工作进行。
4.2.2 定期普查在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春季普查时间为4月至6月,秋季普查时间为9月下旬至11月下旬。
4.2.3 专项检查在水利工程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主体工程开工前两个月内进行。
4.3 检查范围
4.3.1 蚁患区的检查范围。
1 水库大坝的检查范围为坝体、大坝两端及距坝脚线50m范围以内。 2 堤防的检查范围为堤身和护堤地。
3 高填方渠道的检查范围为挡水堤堤身,距堤脚线10m范围以内。 4.3.2 蚁源区的检查范围。
1 水库大坝的检查范围为大坝两端及坝脚线以外300m-500m。 2 堤防的检查范围为护堤地以外50m。
3 高填方渠道的检查范围为距堤脚线10m-30m的范围。
4 在上述区域之外毗邻处有山体和树林的,应扩大检查范围至1000m。 4.4 检查内容
4.4.1 检查工程主体是否有湿坡、散浸、漏水、跌窝等现象,辨析是否因白蚁危害引起。
4.4.2 检查工程主体及周边地区白蚁活动时留下的痕迹,辨别蚁种。 4.4.3 检查水库大坝迎水面浪渣中是否有白蚁蛀蚀物。
4.4.4 检查工程表面泥被、泥线的分布密度、分群孔数量和真菌指示物等。 4.4.5 检查4.3节规定范围内树木和植被上泥被泥线分布情况。 4.5 检查方法 4.5.1 人工法
1 迹查法。由白蚁防治专业技术人员在工程主体及蚁源区根据白蚁活动时留下的地表迹象和真菌指示物来判断是否有白蚁危害。
2 锹铲法。在白蚁经常活动的部位,用铁锹或挖锄将白蚁喜食的植物根部翻开,查看是否有活白蚁及蚁路等活动迹象。
4.5.2 引诱法
1 引诱坑。在大坝背水坡、堤防和渠堤内外坡挖长50cm、宽40cm、深30cm的坑,把饵料置放在坑内。坑间隔3m。
2 引诱堆。把饵料直接放在大坝背水坡、堤防内外坡的表面,用土块或石块压好。堆间隔3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