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课程观及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摘 要】早在上世纪初,杜威的教育思想已传入中国,并带给中国的教育改革以新的活力,其以“经验”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有力地冲击了当时中国“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社会风气。在新世纪,杜威的课程观对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也有深刻的启示,其中,他的经验课程观、活动课程观以及综合课程观对新课改中,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资源的开发等均有理论指导意义。杜威成功创办的芝加哥学校也为我们实践其课程观提供了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杜威;课程观;课程改革;启示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于1859年生于美国佛蒙特州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农业小镇,由于小地方的学校教学理念陈腐,幼年学业成绩平常。16岁他进入所在州立大学,这是一所规模非常小、教学水平和理念落伍的学校,据杜威回忆,他在大学的收益也并不多。仅仅是在自己的各种课外活动和不断大量的阅读图书中得到了一些教育和启示,他深刻感到了对腐朽的大学和中小学教育不满以及革新教育的迫切需要。19世纪的美国被实用主义哲学冲击,原本受到推崇的理性主义逐渐被人们质疑,推陈出新、敢于尝试实验受到重视。在教育领域,杜威把以粉笔和口讲为形式的课堂改变成儿童为活动而随时移位的课堂。在上世纪初杜威来华讲学后,又经过国内著名留学归来的学者如陶行知、蔡元培等的大力推广与传播,杜威教育理论成为影响中国教育的最重要思想体系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进行了多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每一次新课改目标的制定
都能看出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在逐步渗透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主要研究杜威教育理论体系中的课程观方面,揭示其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和方法论上的指导。 一、杜威的课程观 1.经验课程观
“经验”一词是杜威课程观中的一个核心词,甚至说“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 因为只有在经验中,任何理论才可能被证实和应用于与个体相关的日常生活。一种经验,即使是一种非常粗陋的经验,也能使人们获得某种意义上的经验;但是离开经验的理论却毫无生机和活力可言。杜威教育理论的基础是以儿童为中心的,他认为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至关重要,成人理应尊重儿童的身心的自然发展。而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观的实质就是注重儿童个人在课内外学习、平时生活中获得的各个方面的不同经验,让儿童的学习与其生活、自然的生长发展统一结合起来。儿童之所以对那些有成年人组织完备的课程感到由衷的厌恶,没有主动去学习的欲望,是因为他们在被迫学习那类枯燥课程时,无法从生活中找不到相似的体验。杜威主张小学校园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场所,应该是一个学生乐于主动到此学习的天堂,因此课程的设置应顺应学习主体——儿童的精神需要及其具有的完成任务的能力,所以一切压制或企图扭转儿童的自然生长倾向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因此,教育经验的选择首先应以儿童为中心,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引。
但是,尊重不等于放纵,如果完全按照儿童的兴趣来选择教育经
验的话,那就会使儿童成长变成放任自由的消极结果。经验的选择也要考虑社会的需求。他将学校办成了一个小型社会,社会上有什么,他就教给儿童什么,其目的在于在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的同时,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又能通过自我价值的实现促进社会的进步与革新。 2.活动课程观
杜威认为学校课程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而是儿童自身的社会活动。 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学校强调游戏、手工等实践课程,也特别注重在学校里设置社会上拥有的各种商铺和公共机构等,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模拟的社会生活中。在杜威看来,“活动课程”不仅仅是需要掌握的课程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儿童所学习的不应该是那些成人编写好了的逻辑化、系统化的枯躁无味的教材,而应是那些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生动有趣能发挥儿童的个性的具体的活动,即杜威所提倡的“活动作业”。“活动作业”重现某种社会生活中进行的工作,或者同这种工作相平行。杜威以活动作业的方式来实施课程,是有史以来上第一个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
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论述了活动课程教学中5个步骤的具体要求,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第四,他必须有步骤地展开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去发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