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外知识点
1. 通过morton码,可以将2^n×2^n图像压缩成线性四叉树,其步骤如下:
按Morton码把图象读入一维数组。
相邻的四个象元比较,一致的合并,只记录第一个象元的Morton码。 比较所形成的大块,相同的再合并,直到不能合并为止。
2.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将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应用,每个节点都保持系统的一个副本来管理和监督各节点及系统事务,是一种分布式的处理模式。
根据各局部数据库所采用的数据模型是否相同,可以将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分为:同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异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3. GIS应用系统的数据库设计:空间数据库的需求分析与概念化设计、空间数据库的逻辑设计、空间数据库的物理设计、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
4. 数据模型是数据特征的抽象,是客观事物及其联系的描述,这种描述包括数据内容和各类数据之间的联系。 数据模型包括概念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物理数据模型。 从概念数据模型到逻辑数据模型,最后转换为物理数据模型的过程成建模过程,是把现实世界的数据组织成信息世界中计算机能接受的数据集的过程。
建模过程:
(1) 选择数据模型,对现实世界数据进行组织 (2) 选择数据结构,表达数据模型
(3) 选择合适的存储方式,记录数据结构。
5.解释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存储模型的关系。 概念模型是面向用户、面向客观世界的独立于计算机的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特征的抽象。 逻辑数据模型(结构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既面向用户,有面向系统,用于表达概念模型中数据实体之间的关系。
物理数据模型是描述数据在物理存储介质上的组织结构,是物理层次上的数据模型,是逻辑模型在计算机内的具体实现。
文件系统 层次数据库 网状数据库
6. 传统关系数据库模型的局限性: 为何不适于表达空间数据
1 描述具有复杂结构和含义的地理对象时,需要进行不自然的分解,影响系统运行效率 2 无法用递归和嵌套的方式来描述复杂关系,模拟和操纵复杂地理对象的能力较弱 3 不支持变长记录,不利于空间数据的表达 4 难以存储和维护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 7.(新型)关系数据库的发展:
1 非结构化大型对象的引入 2 对象特征的引入 3 分布式数据库的产生
8. 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模型最适合空间数据的表达和管理,表现在:
1 可以操纵和模拟复杂对象
2 支持变长记录、对象的嵌套、信息的继承和聚集 3 可以将程序语言封装在对象内部 9.对象-关系数据库特点:
1 允许用户扩充基本数据类型
2 支持关系数据库的SQL查询
3 支持对象数据库的类、数据、函数的继承 4 能提供强大的规则系统 10. 客户机/服务器数据库
在微机局域网环境下,合理划分任务,进行分布式数据处理,解决微机大量使用却无力承担所有处理任务的矛盾。 11.空间数据的共享模式
a空间数据的外部数据交换模式:通过专门的数据格式转换程序,把一种空间数据转换成另一种空间数据格式,以实现共享
该方法易被接受,但耗费人力、物力,且容易丢失空间拓扑信息。 b数据交换标准转换:依据跟定的数据交换标准进行数据格式转换
指定标准难度大
c空间数据的互操作模式:通过公共接口实现不同系统间不同数据结构、不同数据格式的数据动态调用。
一次深刻的技术革命
d空间数据的直接访问:避免了繁琐的数据转换
e空间数据共享平台:把数据存储在服务器上,用户通过客户端经共享平台访问数据
12. 表达地理信息的地理数据主要有三种数据类型:矢量数据、栅格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
13. 空间关系是指地理实体之间存在的与空间特征有关的关系,如度量关系、顺序关系、拓扑关系,是刻画数据组织、查询、分析和推理的基础。 14. 空间数据模型:
矢量模型、栅格模型、数字高程模型、面向对象模型、矢量和栅格的混合数据模型。 15. 共线条件方程应用:
a) 像片仿真、摄影模拟 b) 单像空间后方交会 c) 光束法平差基本方程 d) 双片测图 e) 空间前方交会
f) 利用DEM进行单张像片测图 g) 利用DEM制作数字正射影像图 h) 求像底点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