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10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第10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识图能力。 2. 思考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提问思考、学生解答、教师总结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宋代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通过学生分组搜集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培养同学间相互协作的学习品质。

2.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中的乐趣,让学生体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培养学生谦逊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 难点:如何理解经济重心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提到宋代,我们脑海里呈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生答略)教师总结:尽管宋代,特别是南宋,留给人们的多半是一幅“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的柔靡景象,但宋代的经济却继续发展,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特点。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宋代,共同去感受宋代经济的繁荣。

二、讲授新课: (一)经济重心南移 1.解释何为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中心。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引导学生回忆这一过程可分为几个时期?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可分为三个时期:三国吴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南朝时,南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推广牛耕,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南宋时,南方生产水平超过北方。

引导学生通过以前学过的史实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鼓励学生充分思考、大胆发言)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后概括如下:

北方战乱,南方较为安定;南来的北方避难人口不但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治重心的南移(东吴、南朝、南宋等),且南方政府较为重视农田开垦和兴修水利;南方的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

过渡:由于宋代南方的稳定,宋代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南方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就连外国人都非常的羡慕。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两宋的社会经济。

我们通常在学习古代经济的时候,一般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学习,今天我们也从这三个方面来学习两宋的社会经济。

首先我们来看农业,两宋时期我国农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二)农业和手工业

南方人口大大超过了北方;“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重要的粮仓;南方出现了一批经济中心。

1.宋代农业

学生看书,列举两宋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原因:生产技术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兴修等;

表现一是水稻--占城稻种植面积扩大,成为粮食的主产品;米成为人们的主食;二是水稻插秧使用秧马;三是出现农业中心:苏湖地区。

2.宋代手工业

通过比较中外矿冶业的发展情况,了解中国两宋时期在此方面的先进性,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碳是开采是居世界第一位,钢铁的冶炼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居世界第一位。

学生展示自己课下收集到的有关两宋时期的瓷器的图片资料,并做简单介绍。 让学生知道官、哥、定、汝、钧五大名窑;理解中国为何被称为“瓷之国”;出现了瓷都:景德镇。

(三)商业和海外贸易 1.城镇的兴起

商业繁荣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表现:一是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我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纸币“交子”; 要求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纸币\

二是城镇压的兴起;三是城市的繁荣;代表的商业中心:汴京、临安等。 应让学生理解城镇的兴起是商业发展的结果,它是由贸易集市发展而来的。

2.纸币的出现

学生阅读“每课一得”,了解纸币产生的基本情况。

学生分组讨论纸币产生的原因,以及产生后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可参考课本

所提供的吴泳《鹤林集》中的材料) 比较古今纸币的异同。 3.提问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一是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二是周边少数民族的兴起,三是航海与造船技术的发达,四是政府的支持。

海外贸易的表现:一是蕃学、蕃市、蕃坊、蕃客的出现;二是政府建立或成立了市舶司来管理海外贸易;三是外贸的范围广。

提问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政府支持;自身经济繁荣;造船技术发达;航海技术先进等。

三、课堂小结:

宋朝南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力推动了商业的繁荣与海外贸易的兴盛,这都表明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大大超过了北方,国家的经济重心已经移到了南方。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