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1-2 备课时间 8月31 日 课时: 两课时
课题:七律 · 长征 备课人:陈祥
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资料的适时呈现和学生的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领悟,以期引领学生走进长征的深度空间。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
一、自学质疑
1、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2、初读全诗,自学质疑: 思考: (1)、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 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3)、 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二、交流展示
1、我能读准下列各字的音。
逶迤( ) 磅礴( ) 云崖( ) 岷山( ) 2、流利地背诵诗歌;
3、选择最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喜欢的理由,谈自己阅读的感受。 (学生刚刚接触这种模式,可以请成绩较好的学生展示交流,起到一个示范引领的作用。) 三、互动探究
(一)指导诗歌赏析方法:
1、从诗歌的语言人手,欣赏诗句用词的妙处。(如:动词、形容词) 2、从诗歌的修辞人手,体味诗句表达的精妙。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3、从诗歌的哲理人手,感悟诗句蕴含的哲理。 4、从诗歌的感情人手,理解诗人深沉的感情。 5、从诗歌的表现技巧人手,把握诗人的构思。
表现手法有: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象征、对比、想象、联想、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等。动静结合、色彩鲜明、远近结合。
1
(二)预设探究题
探究—《七律长征》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威武雄壮的画面。请你各用一句话把每幅图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探究二朗读诗句,讨论问题。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把五岭的“逶迤”、鸟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翻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它说成“三军过后”?)
(三)学生探究;老师巡视,激励、督促学生思考。 四、精讲点拨
1、概括全诗的大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
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