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一类新型课程,为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本文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学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施 问题与策略
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涌现出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的和创新的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其课程内容的复杂,课程资源开发与组织实施的艰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不协调,使其在实施和推行过程中遭遇了许多的尴尬,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是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必然要求。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暴露出的基本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着新的理论体系,涉及开发与实施的理念、原则、目标、方法、评价、管理、保障等,对于教师而言,这些都是陌生的、新鲜的,而且它的实施是在无教材、无模式、无任何经验的情况下进行,这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包括对教师固有的教学理念、经验、模式、行为、手段等方面的挑战。因此,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存在不少总是问题。
1. 学校和教师对课程理解有偏差,课程价值在实施中移位 (1)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解有偏差
几年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情况表明,一些学校和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和本质。一是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换汤不换药”的新名词,实际上就是原来的活动课。活动目的不明确,缺乏计划性,全员参与,场面宏大,活动一结束,一切随即消失。二是一些学科教师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课外活动、学科兴趣小组等同起来,视之为学科学习的扩展和加深,由此产生了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外语综合实践活动课”之类的新名称,窄化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降低了该课程的独立性。另外,还有一些学校存在着以研究性学习取代综合实践活动的问题。事实上,单独的研究性学习并不能达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学生生活领域和生活经验的综合。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这四大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在实施中移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价值在于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带动学科课程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体验,使之情感、态度、价值观、个性等非认知品质得到发展,从而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由于学校和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解上存在混乱、模糊,造成该课程实施价值取向的偏移,在实施中变质、走样。
①错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仍打上“知识本位”的烙印,以学生获取知识的结果来判断教育的成效,使学生失去了经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机会。一些学校和教师脱离真实活动场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感受进行说教式的教育。还有些教师认为学生提出的活动主题内容浅显,不值得让他们花很长的时间去完成,于是在指导学生时干脆一包到底,学生成为“活动”
的配角,失去了在亲历不断生成的活动过程中构建自我精神世界的机会。这其实是抛弃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情意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这两大独特的教育价值。
②课程实施对象极限
把综合实践活动看成是少数“优等生”的专利,课程实施对象精英化。具体表现为;把综合实践活动理解为培养“小科学家”的课程;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看成是城市学生的课程,认为广大农村学校无法实施;等等。这些认识误区产生的背后都隐藏着一种“精英主义”的价值观,它阻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实施和推行。
③对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操之过急
把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等同于“搞研究”,过分追求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和成果的精致化。其结果是:有的教师为了使学生的成果获奖或发表,甚至捉刀代笔,包办代替;学生也为展示和得奖而研究,为追逐名利而急功近利。这些都偏离了重“过程”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
④教育方式错误 “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象严重。从现状看,大多数教师适应了传统的学科教学形式,他们往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目的和本质不了解,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离不开对教材的依赖,摆脱不了学科教学的思维方式,从“教”与“分数”而不是“学”与“活动”的角度思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问题,难以走出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怪圈。除此之外,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又有步入新的程序化、模式化的倾向,形成了如“教师给出主题→学生收集资料→学生课堂交流、汇报→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等固定模式,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原则。 2.学校和社会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支持不足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意义和难度是以往几次改革所不能比拟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难点。这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是所有课程领域中综合程度、开放性最高,实施过程中不确定性和关联性最强,实施中涉及的课程资源最为宽泛复杂的一种课程形态。它的实施与地方对课程改革的需求和支持、政府和相应机构的协助、学校的重视程度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综合实践活动在学校和社会中缺少应有的关注,课程支持严重不足。实施的难度与课程相关支持程度不成比例。
(1)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作副科
在许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当作一门还不够成熟的“副科”或“活动”课程对待,没有享受到正式课程的待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常规课程体系之中的必修课程,属于国家课程。它作为一门正式课程,在实施中应享有与其他学科课程相同的待遇: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具有正常的教学、交流、研究机构(如教研组);具有正常的学校考核系统;具有法定的教学课时数;等等。在实践中,由于该课程没有固定教材,致使课程操作的随意性大;由于不与中、高考直接挂钩,缺少“分数驱动力”,因而常被排斥于“正式课程”之外,活动组织漫无目的,成为学科课程教学之余的“情绪调节”。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机制尚未健全
作为一项基于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开发的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有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管理系统。总的说来,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缺乏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政策支持,教育研究部门和教育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既没有有效地运用一定的评价手段进行监督、管理,也没有为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造必要的条件。教师的职称评定、编制、工作量计算,以及构建学生发展评价的具体指标体系,如何将学生评价结果纳入中考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3)家长和社会的支持未跟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开放性很强的课程,它通过有效的活动将家庭、学校、社区联系在一起,要求学生们走出课堂,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学习。可以说,社会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平台,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然而,现实情况是;社会机构与社会资源对教育系统相对封闭,课程改革缺乏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进行现场观察、调查走访、查阅资料等,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却得不到有力的配合,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动。一部分家长的思想也还未从传统的应试桎梏里解放出来,对孩子参加综合实践活动采取不支持甚至反对的态度。这样一来,许多需要家长配合完成的教学内容和环节,如提供一些活动用品、对孩子活动进行评价等,都不能有效地完成,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受到很大的影响。
3.课程评价偏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初衷和本质
课程评价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国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师资水平也参差不齐,加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校本课程,国家不可能制定全国统一的标准,只能给出评价导向,具体的评价指标应该由各地区、各学校甚至是各指导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制订。如此,评价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难题。
(1)定位不当
一些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存在着明显的知识本位观,过分看重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多少知识,得出了什么结论,忽略了对活动的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忽略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忽略了活动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这种观念导致评价偏重于结果,把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甚至是唯一内容,忽略了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认识水平、认识方法的评价。
(2)程式化与复杂化
综合实践活动追求学生思维水平、情感态度等内在品质的发展,这些发展生成于活动过程之中,是难以测量的。新课程鼓励质性评价、自然描述法评价及档案袋评价等关注过程、关注发展的评价理念和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发展。但是,实际操作中由于对这些方式过分程式化与复杂化,以致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3)功利化
由于各级部门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的考察往往以一些看得见的“成果”为标准,因此,档案袋的内容是否丰富、所反映的活动是否完整成为重要的衡量评价依据。于是,有些学校为展示本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业绩,对此要求更加“苛刻”,各种表格不能缺失,报告必须配以图片、录音和录像等。这样,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交流、展示变成了“表演”,评价由关注学生内在发展演化为关注外部形式,体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 4.不同教师的知识能力存在差距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因而师资问题成为制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瓶颈。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师资问题既涉及“谁来上”的教师来源和配备问题,更涉及“怎样才能上好”的教师素质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性应用的实践性课程。任何一种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知识体系的学科来“教”的做法,都不符合课程的基本要求。在这样一门全新的课程形态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开发者、参与者、管理者、协调者、评价者等,这种多重的、丰富的角色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提出了新的、很高的素质要求。 (1)教师的知识不足,难以满足综合实践活动的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能够为学生展示不受学科限制的宽泛的问题视角,学生能够根据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综合性的主题,因而教学中要营造科学、人文、社会等多领域知识自然相融的环境,学生不仅要能得到关于某一学科知识学习的充分指导,同时还能得到其他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