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仍需雄辩》教学设计
——论文就例说理的常用方法训练
事实仍需雄辩 课时 1课时 梁启超称议论文为“论辩文”,他认为“论辩之文,是自己对于某种事件发表主张,或修正他人的主张,希望别人从我。”简言之,议论文就是要让自己的观点被他人信服。这是议论文的首要之处。 然而,由于议论教材分析 文以“说理”“论辩”为主要目的,很多学生感觉议论文写作枯燥、烦闷。这主要是源于学生们对议论文写作中说理方法掌握不够,以致说理无法深入,毫无成就感。为了让学生们掌握常用的说理方法,特选学生平常习作精彩说理片段,共同来探讨说理方式,并加以理解。 学生明确议论文的文体特征,也懂得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写作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但是在这种方法的实际运用中,学生往往走入误区,罗列事实,详述原委,以叙代议,缺少必要地论证分析,以致论点与论据之间油学情分析 水分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就例说理”,还要会把“就例说理”学以致用,学会在“举例子”与要证明的“观点”之间搭一道说理的桥梁。 一、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议论文就例说理的三种常用方法 2、将思维方法落实到技法训练,增强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说理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新课标要求 1.阅读习作精彩片段,合作探究常用说理方式。 2.强化说理片段训练,当堂展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将思维方法落实到技法训练,增强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说理意识 2.激发学生议论辩证的热情,善于将说理方式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重点 理解及运用就例说理的三种常用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运用所学议论说理方法当堂写作议论片段 由于学生对于说理方式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此问题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属于教学难点部分。教师先通过文段分析,总结说理方突破难点策略 式然后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式进行命题材料练习,再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文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1.合作探究 2.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 3.个体展示 4.学生点评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导语: 进“事实胜于雄辩”,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写作最基本的论证 行方法。在这种方法的实际运用中,我们往往走入误区,罗列事实, 新详述原委,以叙代议,缺少必要地论证分析,以致论点与论据之间 课 油水分离。殊不知“事实仍需雄辩”,就例说理不仅是维系论点和 论据的纽带,更是议论文以理服人的所在,因此我们要学会在“举 例子”与要证明的“观点”之间搭一道说理的桥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议论文就例说理的三种常用方法。 二、精彩回放,探究就例说理的三种方法 1、(分论点)敬畏生命,赢得世人的掌声。(叙例)何为敬 畏生命?史怀泽用他的行动给予我们最响亮的回答。他从大洋彼岸 课题 来到这片炎热的土地,为的只是拯救非洲大地上的鲜活生命。环境的恶劣、病人的呻吟、空气中弥漫的恼人气息,本可使他马上为自己一时兴起的“援助”找一个迅速离开的理由,但他没有。他呼吁人们“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说理)究其原因,不过就是史怀泽内心怀有对生命的敬畏。因为他坚信,上帝用双手创造出一个人,便在这世间有其存在的价值;人可富贵可贫穷,但人格平等,生命平等。“尊重生命的信念要求我们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其大义,其慈悲,诠释了敬畏生命的重大意义,从而赢得了非洲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重与掌声。(24班李晓《敬畏生命》) 方法一、因果分析法(由果索因,探明根源) 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结果,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究其根源,使内容逐步深化,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点拨】思路:为什么——是因为 2、(分论点)心怀真诚,亦可收获国泰民安。(叙例)廉颇怀一片诚心,负荆请罪;蔺相如亦秉持着真诚,宽宥宿敌。自此,二人同心,共治赵国,迎来民众安居,河清海晏的太平之景。(说理)试想,若是当初廉颇虚情假意不以真心致歉,怎会化干戈为玉帛?而蔺相如若只一味矫情敷衍,二人又怎能通力合作,又怎会有“强秦不敢加兵于赵国”的安宁?(24班刘悦《让真诚之花在心间凌然绽放》) 方法二:假设分析法(正例反设,反例正设) 就是假设与事例相反的情形及结果,与原事例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进行假设性的分析,有个最基本的要求: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你举的例子是反面的,你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 【点拨】思路:反面假设—假设结果展示—正面强调,突出论点 3、(分论点)平视亦是一种制胜的策略。(叙例)刘备皇室贵胄,三顾茅庐,只为求得卧龙辅佐;信陵君一国公子虚左以待,只为求得侯赢相助;周公一代辅臣,吐哺待客,只为求得天下归心。(说理)立大业,成大事,流芳百世之人,无不懂得礼贤下士,平等待人,虚心礼遇的制胜策略。平视对方,他们不仅赢得了贤才的青睐与尊重,更为自己描绘了似锦前程。 (23班粘月圆《平视》) 4、(分论点)怀敬畏之心,行正直之事,方得久安。(叙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李世民对百姓心怀敬畏。敬而生诚,他能够体察民情,关爱民生;畏而生戒他能够严于律己,闻过则喜。反观杨光,正因失了敬畏,才会不顾民生凋敝,三征高丽;不顾百姓哀苦,大修宫室;不顾百姓心声,肆意妄为...... (说理)心怀敬畏,李世民方能励精图治,成就贞观盛世,使国家长治久安;心无敬畏,杨广方才骄奢淫逸,导致哀鸿遍野,最终身死国灭。失了敬畏,便失了限制,结果只会是自我毁灭。对国家是这样,对个人更是如此。(24班吕京坤《怀敬畏之心,行正直之事》) 方法三:比较分析法(事例同向求同、反向寻异) 将所举两个事例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分析,能够透过表象,指出实质。 三、说理方式综合运用 1、(论点)我们当敬畏自然,行规律之事,方能战胜自然。(叙例)古有“鲧禹治水”的故事,鲧治水以失败而告终而大禹治 学生阅读作文片段,小组讨论说理方法,代表发言总结 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水以成功而扬名。(说理)同为治水,为何结果却大相径庭?只因面对凶猛的洪水,鲧亵渎自然,违背规律,采用“堵”的方式;而大禹则敬畏自然,遵循规律,采用“疏”的办法。大禹敬畏自然,因为他深知洪水属于自然之力,非人力所能抗,于是开渠排水,疏通河道将洪水引入大海。正如达尔文所言“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若他对自然毫无敬畏之心,依然以“堵”治水那么在自然规律面前,他又怎能治水成功?(24班杨浩哲《敬畏自然,行规律之事》) 2、(分论点)仰望自己,便是覆灭的前兆。(叙例)秦皇英武,并六国,合天下,筑长城,不可一世。只可惜,英武不存三十年便身死国灭,何哉?(说理)因秦皇仰望自己,自认功过三皇武帝,便寻长生药,筑阿房宫,将自己凌驾于万物生灵之上,而没有真切意识到,他与百姓平等,与万物齐名。如果他能站在正确的位置上平视自己那么可能真如杜牧所言“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悲哉!(24班邹至伟《平视》) 综合运用: 一篇文章不可能只选用一种分析说理方法,而且在分析一个事例时这几种方法之间可以互相结合,亦可以和排比句、反问句、设问句等方法相结合灵活运用,这样可使分析更全面,更深入富有思辩性,从而让文章显出思想深度的同时,显现出灵性。 四、牛刀小试: 1、请分别用因果分析和假设分析,为下面的文段添加论证文字,使观点得到论据的支撑。 论点:自信,但不能盲目 叙例: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范例: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使其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范例:假如当初马谡不狂妄自大,不盲目自信,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选择有力地势防守,那么司马氏又怎么能在这次战争中轻易取胜呢?他自己又怎么可能身首异处呢?可见,人不能盲目自信。 2、请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为下面的文段添加论证文字,使观点得到论据的支撑。 观点:凡事在于“为” 叙例:彭端淑在《为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四川边远地区有贫富悬殊的两个和尚,都想到南海朝圣,富和尚几年间一直打算雇船顺江而下直到南海,而最终没有去成;穷和尚却凭着一只盛水的瓶和一只讨饭的钵,步行到达了南海,并且胜利返回。 参考:富和尚本可轻松到达南海,但他却没有采取行动,最终只是空想而已。穷和尚虽然缺少凭借,但他敢“为”,能“为”,最终实现了梦想。漫漫人生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即使你拥有丰 学生根据论点,运用所学方法,自写片段,投影展示,其他学生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