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本课题从2012年5月申报, 10月由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开始课题实施,于2014年11月结题,顺利完成了为期三年的课题实验研究。三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我校积极开展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课题组老师团结协作,扎实研究,深入推进,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又系统规范的礼仪教育,受到了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一、课题背景
我国自古素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美称,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从最初的原始起源到保守礼仪的形成、革新和衰落,再到现代礼仪的形成与发展,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形成如今的中华礼仪。中国教育史上,统治者、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儿童早期礼仪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充分体现“礼”的主导地位。孔子规定弟子学习礼、乐、射、御、书、数。他指出:“不学礼,无以立。”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以前多年的科举教材四书五经中,礼仪占有重要地位。有学者认为:用礼仪教育打造儒雅公民。有的认为:礼仪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尊重,礼仪素质集中体现在人的言谈和行为上。
礼仪美德是立身处世的基本要素,也是个体文明的重要体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有助于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其今后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尤其对小学生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确定以礼仪教育为突破口开展礼仪教育专题研究,力图通过此项专题研究,有针对性地对全校学生进行生活礼仪、交往礼仪、学习礼仪和公共场所礼仪教育,让学生从小养成遵循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
基于以上的学习与考虑,我校于2012年5月申报了《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省级课题。
二、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礼仪是指一个人内在的文化、艺术、道德、思想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用以美化自身、完善自我、修身养性、敬重他人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它是维系人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
三、本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要“立于礼”。所谓“立”,就是健全人格的确立。而健全人格的确立是和“知礼”是分不开的。目前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的趋势已引起国内外教育界的重视,对学生实施礼仪教育已成为他们的共识,可见对小学生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有利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都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伦理道德以及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而宝贵的礼仪文化遗产,对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有益于弘扬我国优秀的礼仪文化传统,是落实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
2、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今天的中小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必须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而小学时期是人生社会化的启蒙雏形时期,教育学生养成做人、学会待人接物的文明习惯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教会他们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培养他们乐观、豁达、健康的心理素质,引导他们学会尊重别人,培养善于合作、热心参与、善于交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更好地发挥才能,拥有更多的成功机会奠定基础。
3、文明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具体途径和载体。礼仪属于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的范畴,是德育中的基础教育,又深蕴着美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人生成长启示教育、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小学生的可塑性较强,对小学生实施礼仪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是小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德育,是实实在在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学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好的方法途径。同时礼仪教育也是对学校德育内容的完善补充。但由于目前多数家长及学校都偏重知识学习和传授,忽视对学生思想的正确、持久教育的,出现了德育的薄弱偏差问题,也就出现了受教育者人生成长过程中人格、道德素质不完善的问题。现如今,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摆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是对受教育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