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泰顺县新城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 2.10 组歌教案 (

《组歌》

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教学目标 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4、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1、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1、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二课时 主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 一、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 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 如(俄)屠格涅夫、(法)波德莱尔、(印度)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以前学过泰戈尔的《金色花》,今天我们学习曾和泰戈尔齐名的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雨之歌》 二、作者简介: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另三首是《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他的散文诗充满浓郁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 作者经历: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的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 十二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898年,十五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 1902年返美后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他母亲等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剪裁缝衣的妹妹相依为命。1908年,他得到友人资助赴巴黎学画,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 1911年他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四十八岁英年早逝。 二、听读,整体感知 1、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修改 1

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诵。 2、找一下这首诗的韵脚(散文诗不严格压韵,段落间换韵): 第一节:人、近(邻韵)、分;第二节:晨、盟、中、吟、吻(多为邻韵); 第三节:拗、躁,心; 第四节:他、下。 3、请同学朗诵《浪之歌》,以加深对诗中形象及情感的理解。 配乐朗诵《浪之歌》,音乐可轻柔、舒缓一点。 4、 思考:这首散文诗中的“浪”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的浪 如:热情洋溢的浪 一往情深的浪 无比忠诚的浪 多情浪漫的浪 温柔善良的浪 痴情的浪 缠绵的浪 任性的浪等 5、海浪唱出了怎样的歌?(划分结构) 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7节:人世间的守护者,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三、品读,感悟浪的形象及作者情感 1、思考:海浪是一种怎样的形象?跟你印象中海浪一样吗? 前四段:浪花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相亲相爱”“海誓山盟”等等. ——热恋中的女性形象 后三段:这三段中的海浪形象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个女性的形象有了更深的喻意,海浪成了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2、结尾:“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终身的工作”是指什么? 我的生活是指我对海岸的爱情 我终身的工作是对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 3、作者借“浪之歌”要表达什么意思和感情? 借海浪与海岸热恋的形象,曲折表达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四、小结《浪之歌》 教后札记

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