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当代价值

【内容提要】 唯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于“生活哲学”,方可真正体现其作为“批判哲

学”及其“哲学批判”的本质内涵、价值指向和根本目的之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指向生活世界的哲学,是观察生活世界的世界观;其秉持从生活到生活的运思路向,立足于现实而把握未来;依托于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未完成的因而随生活主题的演变而不断变换形态,是通过优化人的生活而深刻关注人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生活哲学”的价值在于:有助于对当代生活进行深刻反思,有助于在当代中国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有助于反思和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Only by pitching Marxism as“life philosophy” can its fundamental connotation and orientation as “critical philosophy”

and“philosophical criticism” be truly demonstrated. Marxism is the type of philosophy which points directly to the living world, offering a world view to observe the living world. The logical path of Marxism goes from life to life, arising from reality whereas interpreting the future. Based on the living world, Marxist philosophy is an on-going dynamic system which has its form constantly changed according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fe themes. It is a philosophy which pays deep attention to human beings through optimization of human lives. The value of proposing Marxism as a“life philosophy” in essence li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it contributes to the deep reflection of our contemporary life, helps to put into effect the“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is conductive to the examination and introspection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Marxist philosophy/life philosophy/sinicization of MarxismEE2UU83665388

中图分类号:BO-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343(2010)01-0001-06

追溯近二十年学界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研究,不难发现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称谓颇多: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人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价值论、货币哲学、资本哲学、发展哲学等等不一而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称谓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名称问题,而是一个由关键性、标识性概念构筑而成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不同理解问题,实质上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理论方法、理论定位、本位特性、价值旨趣等本质的和核心的内容全然不同的表达,诚然,这些称谓在一定程度上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敞开,确实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上述特点的理解,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生活哲学,惟其如此称谓,方可真正体现马克思、恩格斯之“批判哲学”和“哲学批判”的本质内涵、价值指向和根本目的之所在。

一、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生活哲学”,有着充分而确凿的合理性依据 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生活哲学”,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现实的个人”、

“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1](P56),即“现实的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1](P74)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和价值归宿点。以“生活哲学”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可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及其在当代的不可超越性,又可最大限度地整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诸派别的分歧。我们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具体如下: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指向生活世界的哲学。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于“生活哲学”,当然有其文本依据。可以说,“生活”是马克思哲学一以贯之的主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这样写道:“真理的彼岸世界消失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1](P2)也即,以宗教方式宣布的“绝对真理”被费尔巴哈颠覆之后,马克思哲学便以“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为己任。在这里,马克思借用“此岸”与“彼岸”这样的宗教话语,明确表达了将自己哲学的根基、目标锁定于生活世界的坚定而鲜明的主张,以“此岸世界”的“人”代替“彼岸世界”的“神”而成为生活世界的主体。因而。所谓“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就是要彻底贯彻尊重人、体现人、表达人、关切人的主旨,就是要依据生活世界来建构“我的生活哲学”,就是要根本上颠覆神本主义而彰显新“人本主义”。

依照马克思哲学的本义,不论是什么样的生活,如果无助于促进人的成长、确证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其所依托的社会制度就必将被符合于真正的人的生活的社会制度所替代。可见,马克思早在1843年登上理论舞台伊始,就确立了自己的哲学要以批判的方式凸显人的价值为基本信念。这里的关键还在于,要超越对“批判”的常识化理解。在马克思的语境中,批判概念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意蕴,批判并不是外在于事物的理论自身的事务,而是按照事物自身的逻辑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和自我扬弃理论本身。置身于复杂的现代性活动之中的马克思,既正视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又敏锐地体察到存在于其自身范围内难以解决的痼疾——“物”的世界对“人”的生活世界的遮蔽。如何改变只见“物”不见“人”的生活?与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满足于对现存世界作辩护性的说明和解释不同,马克思指认问题的出路只“在于改变世界”。

熟知并非真知。对马克思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P57)这句体现其哲学理论旨趣的话,便存在着颇多误读。在此,关键是要厘清马克思在该语境中所说的“解释”和“改变”之本真含义。何为“解释”?此处的“解释”决不是知识论意义上的镜像,而是一种颠覆。从表层看,是“解释”内涵的不同,实则为两种哲学范式的不同——是停留于理论内部,为现实存在找寻合法性根据,还是颠覆制约人的存在与发展的制度和规则。显然,马克思的哲学当属于后者,其哲学的革命性就体现在深刻揭示现实社会生活的内在矛盾,充分把握现实社会生活自身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找到了改变现实社会生活的内在力量,让它自己颠覆自己,即社会生活的自我更新。何为“改变”?首先必需明确的是,所谓“改变世界”,就是改变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关系世界,这一世界既具有让我们进一步创造、发展的可能又具有极大地限制着我们的发展的制约性。具体而言,马克思所指的“世界”,就是以资本为权威的世界,就是私人财产作为个体储藏于社会的世界,就是历史进入“世界历史”的世界,就是分工不断明晰的世界,就是个体从群体中摆脱出来成为“偶然的个人”的世界,就是由作为利己的个体的人的生产和交往的市民社会即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无疑,马克思语境中的改变“世界”,就具象化为改变自身矛盾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不言而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指向生活世界的,是对现实生活世界进行深度挖掘和剖析并由此建构理想生活的生活哲学。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观察、审视生活世界的世界观。马克思在批判以黑格尔为典型代表的传统哲学时,把黑格尔哲学归结为“作为哲学的哲学”,也即纯粹的“哲学”,

而将自己的哲学定位于一种“世界观”。透过他的哲学,我们看到的是审视与建构生活世界的一种全新的角度、方法、理念和语境。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的:“这样,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驱逐出去的哲学来说,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2](P257)在此,恩格斯通过反观德国哲学,意在说明哲学家留给后人最有价值的遗产,显然不是作为哲学的“哲学”,而是一种真正改变并创造新的生活世界的方法论,也就是辩证法。马克思之所以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乃因为崇拜是终极性的,是放弃怀疑、放弃反思、放弃追问和放弃改变的,而辩证法正与此相反,它强调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终极的东西,一切都在过程中,这就是马克思的过程论思想。恩格斯也说,这个世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过程,表明矛盾运动展现为一个时间维度。所以,马克思说黑格尔哲学中最精华的就是其“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辩证法,“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3](P101)总之,在马克思看来,生活世界的法则是,一切都是从无到有,不断演变的。

无疑,将自己的哲学定位为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否定方式审视“历史”,深度揭示现实生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内在关联,以未来生活的理想向度建构生活的现实向度。可以说,马克思既是全部德国哲学最坚定的继承者,也是其最彻底的反叛者。如果没有真正深度的继承和坚持,就谈不上反叛,更谈不上颠覆;只有深度地把握这个哲学的内在脉象,植根于生活世界,才能切中它创造出来的真正价值和局限性。所以,马克思把黑格尔哲学叫做“作为哲学的哲学”,而强调自己的哲学只提供一种世界观—观察生活世界的方法、角度和价值原则。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秉持从“生活”到“生活”的运思路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有着迥然不同的运思路向:贯穿传统哲学始终的思维运思路向是哲学一生活一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恰是从现实生活自身的矛盾出发,从时代主题与历史境遇出发,从现实生活的理论和实践困境出发,把生活提升到哲学高度来研究,反思、诊断生活,寻求解决生活的矛盾的现实的和可能的途径和方式,然后再回到生活本身中去,简要地表达为:生活—哲学—生活。两种哲学运思的目的也不一样:传统哲学是以构筑某种精致的哲学体系为目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要立足于我们的生活世界,正视现存的各种矛盾、困境和问题,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及发展变化的路向,进而在实践中实现问题的解决,构造出新的生活为旨趣。由此,可以这样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源于生活并以改变、重塑生活为价值归宿的哲学。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生活现实”或“现实生活”而把握“未来”。传统哲学往往按照应然逻辑或先验的方式来批判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按照经验的路线来批判现实,通过对现实生活矛盾的诊断和把握,展现生活自身之否定性的超越性维度。对此,笔者曾以“神圣”与“世俗”为切入点,在诸如“神圣与世俗—马克思哲学的两个向度”(载《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6期)等多篇文章中有所论及。我们认为,宗教、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有其关于“神圣”的未来向度,但各方对“神圣”的内涵的理解却大异其趣。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不离开生活的现实矛盾、当下生活去言说“未来”,因而不是运用某种理念来反观现实,而是敞开现实本身的矛盾并深入把握它的变化规则,置身于生活世界而彰显其“神圣性”与未来性。

第五,依托于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未完成的。不同于以往的体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封闭的圆圈,而是有待完成的哲学。所谓有待完成,并非意指其哲学缺少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