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谏太宗十思疏》赏析

【课外阅读】《谏太宗十思疏》赏析

【作者介绍】

魏徵(580~643),唐初大臣,杰出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河北省馆陶县)人,一说为巨鹿下曲阳(今河北省晋县西)人。少时孤贫落拓,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掌管书檄。李密败后降唐。后又被窦建德俘虏,任起居舍人。建德败亡,入唐任太子洗(xǐ)马,成为李建成心腹。建成被杀后,太宗即位,重其才,擢为谏议大夫。历任尚书右丞、秘书监、侍中,加封光禄大夫郑国公,最后官至太子太师。卒谥“文贞”。他在历史上以直言敢谏著称,前后陈谏200余事,反复以隋亡为鉴戒提醒太宗,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为“贞观(guàn)之治”作出了贡献。死时,太宗大悲,亲自为他制碑文,并亲自手书。还曾慨叹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徽殁,朕亡一镜矣!”魏徵的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其著作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及《魏郑公文集》《魏郑公诗集》,还主编有《群书治要》。

【解题】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文集》,题目和个别字句从旧选本。本文写于太宗贞观十一年(637),作者任门下侍中(宰相之一)时,是这一年所上四篇疏中的一篇。

唐初鉴于隋炀帝覆灭的历史教训,采取了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一面适当地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一面减轻赋役,与人民休养生息。到贞观年间,达到了所谓太平盛世,逐渐形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向前发展的有数高峰之一。唐太宗在取得了巨大政绩以后,逐渐骄傲自满起来,他曾在群臣面前公开炫耀自己:“武胜于古”,“文胜于古”,“怀远胜古”。于是渐渐改变了过去的勤俭作风,生活日趋奢靡,不断追求珍奇异物,修建豪华宫殿,并积极对外用兵,有使“贞观之治”的成果全部丧失的危险。鉴于这种情况,在大家一味歌颂升平盛世之时,魏徵连续向太宗上疏,陈述自己的观点。太宗阅后,非常感激他,说:“得公之谏,朕知过矣。”从此,下令改革政治,使唐代又出现了较长时期的繁荣。谏:下对上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疏:奏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文体。

【注评】

臣闻求木之长者, 木之长:[主语·之·谓语]的句式作“求”的宾语。木:树,树木。长:高,生长得高。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形成[主语·之·谓语]的句式。“之”可不译出。者:语气词,下两个“者”同。 必固其根本; 固:使……稳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根本:即根,同义词连用,本,根。○比喻一。 欲流之远者, 流之远:[主语·之·谓语]句式作“欲”的宾语。流:河流。远:流得长远。 必浚(jùn)其泉源; 浚:疏通。○比喻二。 思国之安者, 国之安:国家安定。主谓短语作“思”的宾语。 必积其德义。 其:指代君主。德义:道德仁义。○开篇以常见之物,常识之理设喻,把抽象深奥的治国之道,说明具体形象,深入浅出。以上为一层,从正面设喻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这是全文论述的出发点。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而:却,表转折,下两句的“而”同。○比喻三。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比喻四。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 下愚:最愚蠢。这是自谦之词。 知其不可, 其:它,指代“源不深”等三句的内容。 而况于明哲乎? 而况:连词性结构,相当于“何况”。于:对,介词。明哲:明智的人。形容词用为名词。○又连设二喻,从反面证明“德义”对于“国安”的重要。作者先言“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表明这个道理属于一般常识,无容争辩;然后用一反诘,不仅文情跌宕有致,而且强调了此疏的针对性,以引起太宗的重视。以上为二层,从反面设喻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主持,掌握。神器:指帝位。重:重权。 居域中之大, 域:指天地间。大:最高的地位。《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从帝王所处的地位,见“积其德义”的重要。 不念居安思危, 居安思危:处在平安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危险。 戒奢以俭, 禁止奢侈,崇尚节俭。戒:禁止。以:连词。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斯:这,指代上句的内容。伐:砍断。○如果做不到这点,就会走向反面;“积

>>閻忕偞娲栫槐鎴﹀礂閵婏附鐎�<<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