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简介

湄潭简介

材料来源———湄潭县政府门户网站

湄潭,位于贵州省北部,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其中农业人口42万,辖9镇6乡、132个村(居、社区)。地域呈南北狭长,东西宽25.5公里,南北长96.5公里,平均海拔972米,县城海拔910米,森林覆盖率达60.08%。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无霜期284天,年平均气温14.9℃,年均降雨量1141毫米。

湄潭交通便利,县城距遵义市区70公里,距省会贵阳200余公里,326国道和204省道交汇县城,是黔北东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全县已形成“二横、二纵、二连线”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100%的乡镇和70%的村通了油(砼)路,县城到达最远的乡镇所在地仅需1.5小时。正在施工的杭瑞高速公路(思遵段)、沿江渡港口和规划建设的黔北高速、昭黔铁路,将使湄潭的交通区位优势凸显,快速融入遵义半小时经济圈。15个乡镇的数字电视已与市、县联网,程控电话、移动电话覆盖全县。2009年实现了“户户通电”目标。1997年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2009年顺利完成“两基”“国检”任务;2011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62.6%,高考录取率达90.4%。

湄潭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置县,在历史长河里积淀了红军长征文化、浙大西迁文化、茶文化和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文化。湄潭是红军、文军和茶军“三军”交汇地:红军长征时期,罗炳辉将军率红九军团进驻湄潭,保卫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播下了红色的革命火种;抗战期间,竺可桢校长率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七年,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李政道等大批学界泰斗在此潜心科研教学,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求是精神”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茶乡儿女;1939年民国中央农林部在湄潭设立桐茶实验场(即现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和湄潭茶场的前身),一代茶叶大师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等云集湄潭,创造了茶叶科技和茶文化研究的辉煌成就,推开了中国现当代茶业发展的第一扇大门。

湄潭是典型的内陆农业县,优质农产品资源丰富,以盛产优质茶叶、粮油、烤烟、辣椒、中药材、畜产品等闻名遐迩,素有“烟县、酒乡、茶城、粮仓”之称,先后被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授予“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粮油高新科技示范区”、“全国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优质烤烟基地县”、“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示范县”、“全国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湄潭是“贵州茶业第一县”,全县现有茶园面积36.5余万亩,其中投产茶园28.5万亩;2011年茶叶总产量1.44万吨,产值11.6亿元,茶业综合收入16.4亿元。所产“湄潭翠芽”、“遵义红”、“贵州针”、“湄江翠片”、“遵义毛峰”、“兰馨雀舌”等品牌茶叶享誉全国;“湄潭翠芽”在“贵州十大名茶”、“贵州五大名茶”评比中高居榜首,获得“贵州三大名茶”、“中国驰名商标”殊荣,品牌价值达9.03亿元。湄潭相继被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授予“中国茶叶产业政府贡献奖”、“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和“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

称号,被人民网评为“最受百姓欢迎产茶地”。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茶叶)定点交易市场——贵州·湄潭西南茶城是黔北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占地面积345亩的“中国茶城”正在加紧建设。湄潭“茅贡”牌优质大米2003—2007年连续五年荣获全国优质稻米博览会金奖,被誉为“中国第一米”,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湄潭年产优质烟叶16万担左右,是上海烟草集团“中华”牌、“熊猫”牌香烟重要的原料生产基地。高效“稻鱼共生系统”示范项目青田田鱼标准化养殖面积2.5万亩,并被国家在西部地区推广。湄窖酒于1988年获得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唯一白酒金奖,固态发酵“茶香酒”工艺获国家发明创造专利,香飘神州。 湄潭在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的同时,积极推进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绿色工业化进程。2005年在全省率先规划建设了5平方公里的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贵州省乡镇企业绿色食品加工集聚区”和“贵州省茶叶科技示范园区”。2009年成功升级为市级工业园区,规划面积扩大到18.76平方公里,成为遵义市七大重点园区之一;2011年被确定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和省级一类工业园区。现有入园企业52家,其中投产28家,2011年实现产值24亿元、工业增加值8.7亿元。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9家、国家级3家、全国百强茶叶企业3家。 湄潭山川秀丽、生态良好,佳境胜地众多,人文景观丰富,素有“黔北小江南”之美誉。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大学西迁办学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司令部旧址”,国家AAA级景区“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茶海生态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核桃坝—龙凤风情茶庄”,贵州省十大魅力景区之一的“中国茶海”,省级风景名胜区“湄江山水画廊”、“十里桃花江”,国内最大的天生桥群和喀斯特博览园“百面水风景区”,具有极高医疗矿泉水价值的温泉等旅游资源,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教之旅、红色之旅正蓬勃发展,“中国茶海·休闲湄潭”旅游品牌日益彰显魅力。2011年累计接待游客5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7亿元。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人民激情满怀、开拓奋进,紧紧围绕“快字当头、扩充总量、提速赶超”的主基调,强力实施工业强县、城镇带动、新农村建设、旅游发展“四大战略”,着力打造文明、高效、开放、平安、清洁、花园“六大湄潭”。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82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27.6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6.21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6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82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1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41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53.72亿元和25.94亿元,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十二五”规划目标和省委、省政府“增比进位突破”、“创业创新创优”的要求,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强县的第一要务,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抓手,把优化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素,把群众利益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目标,团结带领勤劳智慧的茶乡人民,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中国茶城”。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