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种群属于生命系统,具有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生命观念) 2.构建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科学思维) 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科学探究)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3)年龄组成
①概念: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类型(如图)
- 1 -
③根据如图,将各年龄组成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用线连起来。
(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的空间特征
(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均匀分布: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2)类型—?—随机分布:如田野中杂草的空间分布
?—集群分布: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
①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跳蝻。
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并取平均值。 ③取样关键:随机取样。
④常用取样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⑤计算种群密度:某植物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重捕、计数→密度估算。 ③密度估算公式:
初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
种群数量=。
再次捕获的被标记的个体数
1.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提示: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2.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
- 2 -
3.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4.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密度。
(√)
(×)
提示: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破坏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5.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6.从理论上讲,第二次被捕捉时动物躲避捕捉的能力增强,所以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小。
(×)
提示: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大。
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4个关键点 (1)关键点1: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
①大小适中:乔木100 m、灌木16 m、草本1 m;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
②数量合适:样方太少,误差偏大;样方过多,工作量增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数量。 (2)关键点2: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3)关键点3: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 3 -
2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