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跨境资金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

强化跨境资金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

随着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五个转变”的推进,外汇管理更多转向事后监测检查和调控,充实完善宏观审慎性的政策调控工具成为有效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和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的迫切要求。

构建跨境资金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应从监测预警体系、调控工具等各方面加强对跨境资金的逆周期调控,发挥市场化手段的作用,建立流动性冲击防控机制,建立逆周期的资本缓冲工具,抑制资本流动的顺周期性。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跨境资金流动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冲击风险,积极应对和有效调控对保持我国金融稳定经济安全十分重要。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的逆周期调控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强调从宏观、逆周期和跨市场的视角评估和防范系统性风险,防止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波动和跨市场的风险传播,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稳定。而今,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货币、汇率和跨境资金流动管理间的政策均衡,是有效贯彻金融货币政策方针,构建宏观审慎的跨境资金流动管理框架的迫切课题。

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的现实需求

跨境资金流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多种进出渠道,需要宏观经济政策间的相互协调。近年来,随着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五个转变”的推进,外汇管理更多转向事后监测检查和

调控,充实完善宏观审慎性的政策调控工具成为有效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和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的迫切要求。

(一)宏观审慎监管有效弥补了微观审慎监管的不足。宏观审慎是相对于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而言的,在传统微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外汇局对于跨境资金的监管更多地关注交易行为,并按业务条线、资金属性对其进行分割,予以分别监管,如严格区分经常项目、资本项目资金,对经常项目资金实行真实性审核,对资本项目资金实行汇兑审批。由于经济运行中涉外经济主体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特别是涉外金融机构之间的高度相关,其运营实际存在较大的负外部性。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金融中介,各家银行在地域、行业、业务种类上的运营都高度同质化,由此带来的整体金融风险敞口也不断累加,且这种累积伴随着经济系统的非线性特征而更趋复杂。作为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一部分,外汇局对跨境资金监管也提出了“五个转变”,由过去的行为监管转变为主体监管,由事前监管转变为事后管理,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发挥市场在外汇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对利率、汇率等价格杠杆进行调节,引导资金合理流动,消除热钱套利空间,这种转变有效弥补了微观审慎监管的不足,更好地防止系统性风险跨地区、跨币种、跨境传染。

(二)跨境资金的宏观审慎管理侧重于总量调控。外汇管理“五个转变”体现了从微观业务合规监管向宏观外汇总量调控管理的转变,是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转型。以事前审批、核准为特征的真实性审核由于完全围绕微观主体的单笔业务展开,不具有总量管理特点,正

在被逐步弱化,以指标性管理和规模额度控制为特征的数量型管理工具,能够直接对跨境资金流动进行调控,是实现总量调控目标的主要手段,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各个领域正在被不断完善,如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均已经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实现对外债全口径的统计监测和系统性风险管理。外汇总量调控手段摆脱了微观行政审批管理的局限性,在最大程度遵循市场运行规律和赋予市场主体自主性的基础上,实现对跨境资金流动的逆周期管理。

(三)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是对资本管制的修正和替代。我国特定时期实施的资本管制对于保持经济稳定发展、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环境的变化,这种带有行政管制性的制度安排显然已经不适应当下市场经济的发展。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调控应运而生,它与资本管制存在较大差异,资本管制是对一国居民和非居民的金融交易进行限制,当一国政府实施资本管制时,境内外金融市场分割,造成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借贷利率差异,境内企业很难从境外融资或融资成本上升,境内银行向境外企业的放款成本也会上升,资金的跨境流动被行政强制阻碍。宏观审慎调控是根据交易计价货币,而非交易方居民性质所实行的一系列限制措施,其作用是遏制过度借贷冲动和市场投机。资本管制政策可以打破资本流动和汇率贬值形成的恶性循环,宏观审慎调控在保持这种功能的基础上,还可以打击资产价格投机,防范系统性风险。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