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日语课程标准(实验)

精心整理

普通高中日语课程标准(实验)

第一部分前言

由于国际政治的多极化、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外语在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语教育已经成为国民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日语正式成为我国中学外语必修课程的语种之一。在高中阶段开设日语课程,是培养多元化外语人才,促进中日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增进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特别是青少年之间相互理解和交流的需要。

日语课程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活泼、接近实际生活的学习情境,通过围绕话题完成交际性任务等方式开展多种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基本的日语知识和技能,同时在自主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方面也得到发展。 一、课程性质 外语是普通高级中学的必修课程,属于“语言与文学”领域,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实施。日语是外语必修课程的语种之一。 日语课程是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共同活动,逐渐提高基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努力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日语知识和技能,学会运用日语交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合作精神;为学生打开一个直接认识、了解日本和世界的窗口,帮助学生了解中日文化的异同、拓展国际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 高中日语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继续贯穿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作为21世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外语素养,着重提高学生实际运用日语的能力,帮助学生打好升学、就业、终身学习及应用日语的共同基础,发展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平台。 (二)提供多样选择,注重人生规划 高中日语课程关注社会和学生的不同需求,构建多样化、有层次的综合课程结构,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自主选择有助于个性和潜能发展的学习内容。同时,是学生在选择中学习和提供规划人生、自主发展的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和未来发展。 (三)精选课程内容,鼓励实际应用 高中日语课程不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精选基础性强、反映时代发展、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内容。通过围绕话题完成交际性任务等方式开展多种教学活动,提供学生用日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内外以及对外交往活动中积极用日语表达和交流。

(四)优化学习方式,促进自主学习

高中日语课程提供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营造活泼愉悦的情感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日语学习活动中来,鼓励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建构知识体系。提倡教学活动关注学生身、心、智的发展,重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倡导和鼓励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在观察、模仿、体验、探索等学习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逐步学会运用多种媒体和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形成有个性的学习方式和风格。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五)改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

高中日语课程采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为主,既评价学生掌握的日语知识和技能,也评价学生的日语交际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评价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信息,有利学生监控、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增强学习日语的信心,不断进取。 (六)利用现代技术,开发课程资源

高中日语课程重视现代技术在日语教学中的运用,注重课程资源的拓展性和开放性,逐步改变以课本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形式;鼓励教师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制作教学用具,运用和开发多媒体课件,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日语信息、开展网上日语交流等活动。

三、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参照国际、国内外语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结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高中阶段的日语课程目标定为“培养学生基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日语课程目标的整体框架和分级设计的方式与义务教育阶段相同。分级设计如图1所示。

高中日语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包括11个学习模块,各学习模块的学分和学时相等,均为2学分,36学时。如下图所示。 (一)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达到高中毕业水平必须完成的课程,由日语1—5五个模块组成,从高一年级开始设置,共10学分,180学时。模块间呈递进关系,一般要求按顺序学习。 日语1—3对应《普通高中日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规定的四级水平,日语4—5对应《标准》规定的五级水平。五级为高中日语课程的毕业水平。有下列情况者,可申请免修部分或全部必修课程。 1.四级考试合格,但未修或未修完日语1—3的学生,可以申请全部免修或者部分免修; 2.五级考试合格,但未修或未修完日语4—5的学生,可以申请全部免修或者部分免修。 必修课程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素养”、“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的角度提出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外语教学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习者内在素质的形成与提高。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学生鞥进一步提高用日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国际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全的人生观。必修课程的设置体现了课程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二)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为继续升学、扩展知识、提高技能、增强兴趣设置的,由系列1和系列2组成。 系列1由日语6—7两个模块构成,模块间呈递进关系,对应《标准》规定的六级,共4学分,72学时。对日语有兴趣、愿意继续深造者,建议在五级合格的基础上按顺序修选此系列。

系列2由“影视欣赏入门”、“小品演剧入门”、“作品欣赏入门”、“应用写作入门”四个模块组成,模块间呈并列关系,不直接与级别对应,学生可以在高中的任意学段选修。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某个方面的技能,共8学分,144学时。各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优先开设系列2的部分课程,并努力创造条件,尽量开齐系列2的全部课程,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此外,各地区或学校可以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和实际教学需要,设置日语“任意选修”课程。要求体现日语学科的特殊性,紧密结合学生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求。例如“商务日语”、“网络日语”、“日语文秘”、“日本文化”、“日汉翻译入门”、“第二外语”等。这些课程与《标准》要求的级别无关。修选课程的设置体现了课程的选择性。

日语课程作为第二外语开设时,可参照义务教育阶段相关级别的水平要求,侧重培养学生对日语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理解意识。 (三)“课程目标”及“内容标准”中行为动词的说明

《标准》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大体从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两个方面描述,每个目标包含三个水平层次。运用不同的行为动词,具体描述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产生的行为变化和达到的学习水平。

下表为“课程目标”及“内容目标”中使用的主要行为动词。 目标 水平 类层次 别 行为动词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识别、复述、回忆、做出(反了解 应)、理解、读懂、听懂、推测、预测、判断、阅读、把理解 结 握、辨别、明确 果 模仿 模仿、认读、复述、转述、朗读、表达、做(笔记)、开性 实践 展(交际活动)、访谈 目 询问(信息)、请求(帮助)、传达、陈述、掌握、选择、标 应用 归纳、整理、书写、改写、填写、改编、提出、谈论、获取、提取、描述、分析、解决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讨论、谈论、会话、交经历 流、表达、合作、接触、体验、体会、利用、运用、使用、体 制定、评价、监督、组织、实施、欣赏、选择、磨练 验 了解、理解、愿意、喜欢、感兴趣、关心、尊重、克服、性 反应 帮助、配合、调整、修正、开阔、解决、维持、总结 目 形成、养成、热爱、树立、坚持、保持、确立、具有、建标 领悟 立、明确、协调、分享、促进、提高、创造、营造、拓宽、调控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高中阶段日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素养、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综合发展的基础之上。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围绕话题完成交际任务等教学活动,逐步形成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素养是实现得体交际的前提;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保证。它们相互关联,共同构成日语课程总目标的框架。如图2所示: 精心整理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