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复习笔记

5文化教学方法:有人称之为“文化导入”,有人称之为“文化揭示”。我们认为“文化揭示”的说法更为科学。文化揭示或文化教学的方法主要有:通过注释直接阐述文化知识,文化内容融会到课文中去,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习得篇

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习得

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一种是生来就会、通过遗传而获得的极为有限的“本能行为”,如婴儿会吸奶,母鸡会孵蛋;更多的则是在后天环境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习得行为”,如海豚的表演、人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等。人的行为绝大部分都是学习的结果。

1.西方学习理论主要有两大派: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分别来源于哲学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和动物受环境支配、获得经验而被动形成的行为改变,完全排斥人的主观思想;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环境和客观事物主动的认识和行为的主动改变。

行为主义强调环境的支配作用,把学习看做是渐进的过程,着重研究外显的行为。而认知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是顿悟和理解的认知过程,是学习者对客观事物在大脑中进行完形构造形成认知结构的主动、积极的过程。认知学习理论强调个体作用于环境,把学习看成是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学习是突变,着重研究内部心理过程。

学习的分类阶段和目标

加涅按学习的复杂程度,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

1. 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 3.连锁学习 4.言语联想学习 5.多种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原理学习 8.解决问题的学习 以上八类学习,前五种属行为主义,后三种属认知学派

加涅认为学习行为分为八个阶段,即动机、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

加涅还归纳了上述五类学习应达到五种学习结果,也就是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 1. 智力技能 2.认知策略 3.言语信息 4.动作技能 5.态度

学习与习得的定义

70年代中期美国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又进一步系统地提出了学习与习得的假说

习得: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典型例子是儿童习得第一语言;学习: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有意识地堆语言规则的掌握,典型的例子是成人在学校习得第二语言。

学习与习得不仅相互交叉,而且还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语言水平的提高,成人第二语言学习中习得的成分越来越大,而学习的成分就相对地变小了。

学习和习得的区别 目的 过程 习得 本能的要求 与自身的发育、成熟同步、潜意识行为 环境 有目的语环境中 学习 为掌握新的交际语言 外在因素作用、有意识行为 课堂上(可以在或不在目的语社会中) 重点 语言的功能、意义 教师指导、反复模仿、练习 效果

第二节 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

1. 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有五个阶段:喃语阶段(半岁至一岁)、独词句阶段(一岁左右)、双词句阶段(一岁半以后)、电报句阶段(两岁至两岁半)、成人句阶段(两岁半到五岁)。 2.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A刺激——反应论,40—50年代盛行,斯金纳,认为后天环境的外部因素决定一切,必须靠模仿、强化、重复等外部因素去习得第一语言;B先天论,乔姆斯基,认为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决定一切,儿童头脑里的普遍语法使他能自然内化语言的规则体系;C认知论,皮亚杰,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成为“图式”,认知的发展受同化、顺应、平衡三个基本过程影响。它认为语言习得是先天与后天的因素相互作用,先天具有而后天不断发展的认知能力决定一切,语言能力只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D语言功能论,韩礼德,是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把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看成是语义体系掌握的过程。 综合各家的观点,能否得出这样几点看法

时间长效果好 时间少效果差 1.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是先天语言习得能力和后天环境作用的结果,既需要语言规则的内化,又需要通过模仿、操练养成语言习惯。2.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其整个认知能力发展的一部分,是与儿童的成长发育过程相适应的。3.儿童第一语言习得,既包括语言结构、特别是语法体系的习得,也包括语言功能以及语言运用相关的文化知识的习得,这几方面是同步进行的。4.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是在交际活动中实现的 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A对比分析假说,这是由拉多于50年代中期行为主义鼎盛时期提出的假说,拉多认为第二语言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的结果。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存在第一语言的迁移问题。第二语言和第一语言不同时,学习者会借助第一语言的一些规则,这会产生负迁移作用,也叫干扰。而且他认为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学生最难掌握,相同的、类似的地方则比较容易掌握。迁移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由正迁移(促进、积极作用)和负迁移(阻碍、也叫干扰)之分。

B中介语假说,美.塞林克,1969在论文《中介语》中提出中介语假说,(中介语假说是以普遍语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理论为基础,它不但把第二语言的获得看做是一个逐渐积累、逐渐完善的连续的过程,而且看做是学习者不断通过假设—验证主动发现规律、调整修订所获得的规律,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并逐渐创建目的语系统的过程)

中介语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中介语的特点:是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语言系统;动态语言系统;偏误有反复性;偏误有顽固性,语言中的某一部分可能会停滞不前,产生“僵化”或“化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

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和交际策略。可以说中介语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规律尚未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所做的不全面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语言系统。

C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科德于1967年在其《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一文中提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有其自己的内在大纲,而学习者的种种偏误正是内在大纲的反映。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服从于教师地教学安排,接受所教地语言知识,而是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顺序。这一顺序也并非完全按照语言形式的难易。

D输入假说,美.克拉申在80年代对第二语言习得提出的一系列假说,它由自成体系的5个假说组成。1)习得与学习假说,成人有两种获得第二语言的方法,潜意识的习得和有意识的语言学习,而习得是首要的,学习实际上是辅助性的。习得与学习假说是克拉申输入理论的基础。2)自然顺序假说,克拉申赞同科德的内在大纲假说,认为人们习得语言规则有一个可以预测的共同顺序,有的先习得,有的后习得。3)监控假说,克拉申认为,人脑中有两个独立的系统,一个是潜意识的系统,一个是有意识的系统。有意识的系统在言语行为中只起到监控作用。这种监控只是很小的纠正,是微调,是为了使说话显得更完善,对交际不是很重要。4)输入假说,该假说用来回答人们如何习得语言,克拉申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也就是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用“i+1”表示;他强调听力活动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说获得的。5)情感过滤假说,也称屏蔽效应假说,第二语言的学习总是输入大于吸收,人类头脑中这种对语言的堵塞现象,是由于情感对输入的信息起了过滤作用,称为“情感过滤”,而造成这种过滤或屏障有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力,对所学语言的态度,自信心,是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