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理论基础 一、企业文化与文化学
什么是文化? 文化一词出现很早,在汉语中,汉代刘向的《说苑》第一次把“文化”连用:“凡武之兴, 谓不服也;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晋代束皙《补亡》一诗中写道:“文化内辑, 武功外悠。”都指的是“文治和教化”。
英语中的Culture(文化) 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ultura, 而Cultura源于Cultus, Cultus又是Colere的过去分词形式。Colere(Colo)的基本含义是“耕种、培育; 修饰、打扮; 景仰、崇拜、祭祀”。英语中的Culture原意包含: 耕种、居住、练习、注意、敬神。到古希腊、罗马时代, 这个词的含义转变为改造、完善人的内在世界、使人具有理想公民素质的过程, 也被理解为培养公民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能力。
1871年,现代文化学奠基人、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认为“所谓文化或文明, 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自泰勒以来,不少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和文化学家试图给 “文化”下定义,据美国学者统计,共有160种之多,比较流行的说法有:(1) 人类实践和信仰的积累; (2) 一种信仰的模式,铸就了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人格; (3) 一种思想和实践的系统; (4) 一种无意识的结构, 它产生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5) 一种在社会交往中起作用的共同的信号; (6) 人类适应自然的一种体系; (7)一种活生生的有机体; (8)展示人之本质的符号系统。
当代的“文化”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吉普赛人的舞蹈、敦煌壁画、汉语言文字等。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如电影、戏剧、小说、文化部、作协、电视台、出版法规等。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 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同时也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属上层建筑范畴。同时文化具有明显的二重性,从不同功能与角度可分为: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理论文化与应用文化等。
文化学的概念产生于十九世纪。1838年,德国学者列维·皮格亨第一次提出“文化科学”一词, 主张全面系统地研究文化,建立专门的学科。我国提出“文化学”一词的,以李大钊为最早。他在1924年《史学要论·历史学的系统》一书中指出,最广义的历史学有三大系统: 普通历史学、特殊历史学和历史哲学。特殊历史学又分理论与纪述两部分。理论之部, 指政治学、经济学、法理学、伦理学(道德学)、宗教学、文学、哲学、美学、教育学等的综合,当称作人文学或文化学。此处所谓“文化学”与我们现在理解的文化学还不一样。
当代文化学是一门研究一切文化现象、文化行为、文化体系以及文化产生和发展演变规律的基础性、综合性学科。
企业文化是文化这一大概念之下的狭义的文化,是文化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是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人们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和精神
文化财富。它渗透在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各个流程之中。 企业文化是企业与文化互相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它既是精神文化,但以物质文化为基础;它是大众文化,但以精英文化为核心;它是应用文化,但以理论文化为指导,因此,企业文化在文化学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一、企业文化是以物质文化为载体的精神文化 1、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从结构角度看,文化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所谓物质文化, 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方面。所谓精神文化,就是人类一切精神活动的总和。人们在社会性的交往中,需要相应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精神交流。这些社会的技能,使人们创造出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以及作为这些意识形态外在表现的政治、经济制度、作为这些意识形态内在基础的社会意识、社会心理、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及其心价值体系等。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的结晶,二者共同构成人类文化的庞大体系。 2、企业文化是精神的文化
广义的企业文化包含物质的层面,如企业地理环境、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产品、运输工具等。我们这里所讲的企业文化是狭义的,主要指其精神的层面。其中,价值观念是企业判断事物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思维标准;经营哲学是指导企业经营活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