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李志峰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23期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美育作为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中学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提升审美境界”的要求。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渗透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提升感知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体会。

一、利用教师自身魅力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审美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更好地发现美、认识美、享受美、创造美,但有时教师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教师的形象、声音、行为、表情、肢体等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和音调,随着课文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向学生传递作者丰富的情感,使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进入作者的情感领域,受到感染,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如教《我用残损的手掌》一文,教师在朗读和讲解时应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语调和表情。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手掌”将诗人引到了他的“家乡”,这里的景色曾是那么美丽迷人。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等感觉经验,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读这些诗句时,教师应用低沉、缓慢而悲痛的语调;这各种感觉经验的综合与联通,使诗人的内心世界立体地、鲜明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也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深沉的爱国之思与切肤的沦亡之痛。“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的蓬勃生春”,“手掌”终于找到了“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那里是泱泱中华的希望,是抗击侵略、保持民族尊严的没有被践踏的最后一块净土。从这里开始,诗人的情绪不再低沉,变得热情、明朗与积极。这样教师通过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学生的情感一旦被激发,教师输出的一切信息都十分容易被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当然会受到美的感染、美的熏陶了。 二、挖掘教材中的审美资源,多角度渗透审美教育

选入教材中的作品,都是专家学者精挑细选的佳篇美文,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其中的美之所在,从多角度渗透审美教育。 1.品味语言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今中外的名篇,在语言表达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吸收的地方。特别是汉语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在发音、构词、造句、修辞、节奏、韵律等方面都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审美价值,尤其是诗词和散文的语言,更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品,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朱自清的名篇《春》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其语言洗练清丽、充满诗意,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很好的素材。教学中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先从修辞手法方面: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的艺术手法。如写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写花木争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明确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从而体会这种修辞手法将难以描摹的感觉具体化、形象化的美妙。其次,从词语运用方面: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叠字。如写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的”形象的展现出小草轻悄悄而不易察觉的生长,而“嫩嫩的,绿绿的”则和动词“钻”相呼应,传神地塑造出初生的小草鲜嫩无比的样子,体现出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生长的势头。 2.分析形象美

文学作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任务。讲授文学作品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形象,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联想和想象中感受它的美。例如,教《木兰诗》时,我让学生看课文对木兰描述,让学生在语言描述中感受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木兰当户织”——勤劳,“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善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英勇善战,“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贪图富贵,“对镜贴花黄”——热爱美,热爱生活。这样,学生头脑中就形成了一个美好的人物形象: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3.挖掘人性美

借助优秀作品陶冶学生情感,用别人的美好情操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培养美的情操,磨砺美的意志,形成美的个性,是美育的一项基本任务。中学语文教材中能使感情升华、心灵净化的名篇佳作不胜枚举。读《木兰诗》,可以看到一个矫健、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的巾帼英雄;学《爱莲说》,可以感受到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傲傲的节操;学朱自清的《背影》,可以学到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课文具体内容出发,挖掘其中的人性美,陶冶学生情性,净化学生的心灵。 三、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美时,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写作冲动和灵感,这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整个审美过程进一步提升。如讲授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我让学生具体感悟了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之后,布置了一道作业:请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你很依恋的地方(诗歌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不限)。结果,学生兴趣很大,写出的作业,有的是诗歌,有的是散文;质量虽参差不齐,但相当多的同学明显已经懂得了怎样去欣赏大自然的美,并能用最真挚的笔调去表达最真实的感情。我相信,经过这一系列训练之后,他们都会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一颗满带童真的心去感受生活,用一支略带稚嫩的笔去描写生活。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长期渗透审美教育,必定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使他们成为有健全的人格和深厚的精神底蕴的人。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