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I或Second World War,简称WWII或WW2)简称二战,战火牵扯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 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名 称 第二次世界大战 地 点

欧洲,东亚,东南亚,北非,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 时 间

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 参战方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法西斯轴心国 结 果 同盟国获胜 伤亡情况

6100万人以上(同盟国) 约7000万人死亡 主要指挥官

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蒋介石,希特勒,裕仁天皇。 性 质

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开始标志 德国闪击波兰 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途岛战役 战争损失 5万多亿美元

1战争背景编辑

慕尼黑阴谋

1938年3月,德国并吞了奥地利。接着,希特勒以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意志少数民族的利益为借口,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两国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并与希特勒达成协议,希望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2]

1938年9月,英、法、美、德、意四国首脑阿瑟·尼维尔·张伯伦、爱德华·达拉第、阿道夫·希特勒和贝尼托·墨索里尼在德国的慕尼黑开会,签订协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况下,强行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历史上把这次会议成为“慕尼黑阴谋”。至此,绥靖政策达到顶峰。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2]

德国更加肆无忌惮,第二年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境,德国军事和经济实力大增,加速了侵略扩展的步伐。苏联对英、法两国更加不信任,出于自己国家的安全考虑,1939年,苏联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2战争起因编辑

法西斯独裁

1922年10月,意大利国王任命墨索里尼担任意大利总理,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开始建立。

西方国家大萧条所带来的动乱,使法西斯主义恶性发展。纳粹党迅速膨胀为德国第一大党。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上台,2月制造国会纵火案,3月通过《授权法》,继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笼,至次年8月颁布《国家元首法》,对国家生活进行了全面改组,建立起集权统治的法西斯体制,并且加紧扩军备战。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日本走上了战争和法西斯化的道路。在日本以军部为中心,从首先发动侵略战争着手,然后通过天皇制机构,自上而下的逐步法西斯化,以适应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1936年,日本法西斯青年军官发动的“二二六”兵变,使军部实力大大加强。不久,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之后,德国、意大利与日本签订反共产主义协定,并且干预西班牙内战。

到1933年11月,法西斯运动遍及23个国家,半年后增至30个国家。 一战祸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德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凡尔赛和约》的严酷条款怀有怨恨。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纳粹党掌握国家政权,阿道夫·希特勒开始秘密武装德国。《凡尔赛和约》就是20年停战的协议。

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3双方阵营编辑

轴心国阵营

德国(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罗地亚(傀儡政府)。

同盟国阵营

波兰、英国、澳大利亚、法国(自由法国临时政府)、新西兰、英属印度、南非联邦、加拿大、丹麦、挪威、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希腊、南斯拉夫、苏联、美国、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萨尔瓦多、海地、洪都拉斯、尼加拉瓜、中国、危地马拉、古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菲律宾联邦、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埃塞俄比亚、伊拉克、玻利维亚、哥伦比亚、伊朗、利比里亚、秘鲁、罗马尼亚、匈牙利、厄瓜多尔、巴拉圭、乌拉圭、委内瑞拉、土耳其、埃及、黎巴嫩、叙利亚、沙特阿拉伯、阿根廷、智利。 意大利、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在退出轴心国阵营之后也加入了同盟国。[6]

同盟国(绿)与轴心国(橙)两大军事集团 主要首脑

轴心国[7]

国家 德国 意大利 巴多格里奥(加入同盟国) 裕仁 日本 近卫文麿、东条英机 匈牙利 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霍尔蒂 鲍里斯三世 米哈伊一世 日本首相 匈牙利领导人 保加利亚沙皇 罗马尼亚国王 不详 无 无 意大利首相 日本天皇 无 大本营·日本皇室 人物 阿道夫·希特勒 贝尼托·墨索里尼 职务 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兼任德国总理 意大利王国 政党 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 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 同盟国

国家 澳大利亚 柯廷 波兰 荷兰 拉茨凯维茨 威廉明娜 富兰克林·罗斯福 美国 哈里·杜鲁门 乔治六世 英国 温斯顿·丘吉尔 克莱门特·艾德礼 中国 苏联 加拿大 自由法国 蒋介石 约瑟夫·斯大林 麦肯齐·金 夏尔·戴高乐 美国第三十三任总统 英国国王 英国首相 英国首相 中国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 加拿大总理 自由法国领袖/法国临时政府总统 民主党 无 保守党 工党 中国国民党 苏联共产党 加拿大自由党 无(战时) 澳大利亚总理 波兰流亡政府总统 荷兰女王 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 工党 无(任总统时) 无 民主党 人物 孟席斯 职务 澳大利亚总理 政党 统一党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首脑

人物 简介 阿道夫·希特勒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国社党(缩写音译为:纳粹党)的主席和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和头号战犯。世界近代历史上俱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人物。著名演讲家、政治家和冒险的军事家、心理学家。[1] 阿道夫·希特勒 东条英机,日本陆军大将,第40任首相。昭和天皇最忠诚和最愚鲁的手下,长于行动,短于思考。在关东军有剃刀将军之称,日本第一兵家石原莞尔因其才智有限,直呼其为上等兵东条。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有力推动者,1944年因指挥无能被解除一切职务。[1] 东条英机 墨索里尼,意大利政治家、独裁者,法西斯主义的创始人就是此人而非希特勒。1922年至1943年期间任意大利王国首相。1925年获“Il Duce(领袖)”称号,1925年1月至1943年7月25日间实施独裁统治,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后被迫下台。但随后担任了德国扶持的“意大利社会主义共和国”领袖。直到1945年4月28日被共产党游击队处死于意大利科摩省的当戈。[1] 墨索里尼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美国第32任总统,俗称小罗斯福,一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20世纪美国最受民众期望和受爱戴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4届总统的人,任职长达12年。他是身残志坚的代表人,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他在战争期间将美国工业完全投入战争轨道,并且积极推行了《租借法案》援助其他盟国和苏联。[1] 罗斯福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爵士,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1]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