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微创和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经皮微创和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

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洪笃开 胡奕山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微创和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人。观察患者手术资料、疼痛评分以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在本次试验中,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手术切口长度等一般手术资料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影像学资料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关键词】: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胸腰椎段脊柱骨折

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是最为常见的脊柱骨折,多由外伤间接引起,如高处坠落臀部或足部着地,冲击力传至胸腰段引发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治疗不恰当或不及时会遗留有腰痛等后遗症,严重者会发生截瘫甚至危及生命[1]。目前临床上对于胸腰椎段脊柱骨折以恢复脊髓功能、保证脊柱序列稳定性以及防止损失加重预防并发症为主要治疗目标。过往多采用开放式的手术方式,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为主要手术方式,具有较为确切的治疗效果,但手术中需要对机体正常组织大量损伤并长时间进行牵拉,因此会引发多种并发症[2]。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为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式,其对机体正常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受到临床广泛重视。为进一步研究经皮微创和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笔者就我院收治的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26例,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人。其中对照组男18例,女8例,年龄23-39岁,平均年龄为(31.73±5.12)岁,交通事故8例,坠落伤17例,压伤1例。损伤节段:

T11段3例,T12段8例,L1段8例,L2段3例,L3段4例;其中观察组男17例,女9例,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为(31.63±5.25)岁,交通事故7例,坠落伤16例,压伤3例。损伤节段:T11段4例,T12段7例,L1段9例,L2段5例,L3段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原因、骨折节段等一般资料方面都没有显著差异,具有较强的可比性(P>0.05)。 1.2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符合《实用外科学》中胸腰椎段脊柱骨折的诊断标准[4]。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患者无神经损伤,ASIA(美国脊柱损伤协会)神经功能分级:E级;(3)患者为单节段闭合性胸腰椎骨折;(4)患者损伤1周内接受手术;(5)患者知情,自愿入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与上述标准不符合患者;(2)患者存在严重骨质疏松;(3)患者存在脊柱发育异常;(4)患者因肿瘤等原因导致的病理性骨折;(5)患者合并严重心脏、肝脏等内科系统疾病,不能手术。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手术治疗。

观察组:行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手术治疗。所有患者行全身麻醉,俯卧位,悬空患者腹部。利用术中X线机对患者的骨折损伤部位进行定位。定位准确后,用克氏针进行标记,标记伤椎上下椎弓根中心点的体表投影部位。沿体表标记部位做纵行切口,共做4处切口,长约1.5cm。切开皮肤至深筋膜,从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进行钝性分离,分离至关节突以及横突。在术中X线的引导下,将穿刺针定位于椎弓投影的外缘,向内倾斜约15°左右,平行于终板穿刺入椎体内。穿刺针深入骨质2cm左右,透视穿刺针尖端在椎弓根投影内,并确保未突破内侧皮质。辅助患者改侧卧位行透视,确保穿刺针与终板平行,穿刺至椎体后缘前0.5-1cm左右。确定穿刺正确后拔除穿刺针内芯,置入导丝,取出穿刺针。利用相同手法置入另外3根椎弓根钉。通过所置入的导丝置入扩大管以及保护管套,用中空丝攻扩大钉道,再将椎弓根螺钉通过导丝拧入椎体,取出导丝。通过术中x线明确固定位置是否恰当。利用置棒器将固定棒皮下注入,位置在椎弓根螺钉尾槽内,拧入固定螺帽并旋紧,利用撑开器并在X线透视下进行撑开复位,恢复满意位置后固定所有螺帽。固定完成后进行检查,并进行逐层缝合。

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并鼓励患者术后两天佩戴护具进行活动恢复。坚持腰背部肌肉锻炼。

1.4 观察指标

①手术资料观察: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住院时间。

②疼痛评分:通过视觉模拟法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包括术前、术后3天以及术后1月。

③影像学比较:需测量记录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及矢状面指数的恢复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进行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手术资料比较(x±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手术切口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

间(min) 长度(mm) 量(ml)

对照组 26

49.32±19.15

观察组 26

50.36±19.53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疼痛评分比较没有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UAER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疼痛评分比较(x±s)

组别

例数

术前 7.89±0.87

术后3天 4.35±0.67*

术后1月 3.86±0.45*

123.35±5.65

296.35±23.25 .35#

(ml) 198.30±39.97 0.00±0.00#

9.15±2.23# (d) 15.07±3.31

62.56±1.53# 103.35±11

对照组 26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