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
摘要:本文侧重从区域认知是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策略与思维方式;是在 “对区域本身”认识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能力;不仅具有“认知”的价值,同时也蕴含价值判断的成分等方面对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进行解析。
关键词:区域认知;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策略;能力 区域认知是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并列的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与其它三大核心素养比较,对于区域认知的界定难度相对更大,对区域认知的理解分歧点似乎更易产生。以下是课标修订过程中曾做过的界定。 其一,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
其二,区域认知指人们对区域的特征、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意识和能力。
其三,“指人们运用区域的观点(或视角)和方法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区域认知”一词,应包含“用区域的方式认识”和“对区域本身的认识”两个方面的涵义。前者是将区域认知理解为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一种策略和视角,后者是指对
某一区域加以认识。上述三个界定中,前两个都指向“对区域本身的认识”,没有将其视为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一种策略和视角”,而第三个界定则兼顾了“策略、视角”和“对区域本身的认识”两个方面。因此,上述三种界定中,第三种更为恰当。为什么对区域认知作第三种界定更为合理?区域认知素养培养重点是什么?本文主要就这两点加以阐释。
一、区域认知是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策略与思维方式
从“区域――空间”的维度上探寻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潜在空间秩序、空间规律是区域认知的基本意涵。 众所周知,地球是一个表面积达5.1亿平方千米的巨大星球,“地球表面没有两个地方是完全相同的”,形象地告诉人们地球表面是极其复杂多样的。如何认识如此巨大、复杂多样的地球表面?地理学家认识到,虽然“地球表面没有两个地方是完全相同的”,“但整个世界的组成部分的某些重要特性有其内在的相似性,又有不同于周??地区的独特性”,因此,可“将地球表面复杂的现实状况分类成可以处理的各个部分”来分别加以认识。人们将这些“分类成可以处理的各个部分”称之为“区域”。并将区域界定为“地球上显示了重要元素的内部一致性与周围地域的外部差异的地方”。可见,区域是划分出来的。划分区域是认识的需要,是为了方
便人们进行空间概括,从而实现对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理解。
美国地理学家阿瑟?格蒂斯等所著的《地理学与生活》一书,将地理学中的“区域”与历史学中“年代”做了这样的类比: 区域相当于历史学家的“年代”或“时代”的空间等价物,它是一种把极其复杂多样的地球表面划分为可识别组分的策略。《地理学与生活》进一步指出,“区域是划分出来的,是对空间的概括,旨在使地球表面无限的多样性井然有序”,这又清楚地阐释了划分区域加以认识的目的。 地理学家在“把世界划分为区域”时,一是以“尺度大小”为划分基准,将世界划分为大陆、地区、地方和地点等“不同级别”的区域;二是以“地理事物的基本属性”为基准来划分“不同类型”的区域。如将世界划分为气候区、地形区等自然区域,语言区、行政区等社会文化区域,工业区和农业区等经济区域等。“地理事物的基本属性”还包括区域的功能这一属性,如生态功能区、城市功能区等。 要求中学生像地理学家一样划分区域显然太不现实。但是,知道区域是怎样被划分出来的,懂得划分“区域”是认识、解释、概括空间的需要,借助这种策略可使地球表面的复杂多样性变得可以理解,则是赋予地理学科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基于这样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就应当善于创造情境和机会让学生体会 “划区”是认识地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