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之“新城市主义”进入深圳视野详解

城市建设之“新城市主义”进入深圳视野

上传:2004-4-5 浏览:68

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提出

据课题组专家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北美地区城市面对郊区无序蔓延带来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思想,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的、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称之为“新城市主义

。看起来这似

乎是一个有关房地产的命题,但实际上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人与社区———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否平衡时,就会发展这一问题,联系着城市发展观是否科学的大问题。中国的城市社会并没有走过完全类似西方的“郊迁”往返的过程,但是,同样涌动着追求新城市、追求新生活的思潮。

房地产、建筑本体特质是什么,我们在与环境争空间时,是否能平衡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如何重视人居文化、打造优美的社区环境、完善的社区配套,使人们能享受到良好的空气、便捷的交通、繁华的商业、高雅的文化、优美的环境。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人们借鉴西方城市发

展的理念,从而扯起这面“新城市主义”的大旗。 城市建设中存在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思路的确立,我国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最好的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政府启动内需的政策,都加速了我国城市的建设发展。但是这种快速发展必定会带来各种问题,如人口拥挤、交通堵塞、住房紧张、犯罪增加、水源短缺、污染严重等等,这些问题几乎在所有城市爆发出来。 (1)城市交通压力大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安全、方便、舒适、快捷、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城市环境的改善需要有利于环境改善的交通政策,城市的空前发展伴随着城市交通问题的加重。

目前,全国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2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已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海等城市中心区50%的车道上高峰小时饱和度达到95%,全天饱和度超过70%,平均车速下降到10km/h。交通问题已经日益引发各城市政府的重视,并已成为民众关心的焦点。

(2)城市环境质量逐渐恶化

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集聚、交通增长等问题使城市支付了较高的环境成本。城镇生活的每一天都在产生大量的垃圾,而目前处理率较低,全国2/3的城市和绝大多数集镇都处在垃圾包围中。城市水体污染也相当严重,由于城市污水处理率较低,许多城市尚未实现雨水与污水分离,城市污水直接排到河里,黑色河流恶气熏天。一些城区湖泊水体由于污染富氧化较为严重,湖中鱼类大量死亡。过去城里的涓涓清泉、湖边的鸟语花香亟待恢复。

(3)城市失去特色,千城一面

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景观或气氛,是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现代城市不能是缺乏个性的华丽外表,应当有着深刻的自然、历史和文化内涵。自然条件无法更改,历史文化的沉淀条件,则是城市品位赖以提高的不可忽视因素,也是当代城市个性化追求的必然趋势。如今,“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愈演愈烈,在中小城市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其典型表现之一,是以经济指标作为衡量城市发展的硬标准,从而忽略了城市个性赖以存在的基础:文化底蕴因素。

(4)城市历史文化遗迹不能得到良好保护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