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佛系追星、佛系购物、佛系恋爱、佛系员工、佛系学生等种种说法。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第6页,共25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朱弦已为佳人绝;登快阁;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

变古今 【解析】

故答案为:

(1)朱弦已为佳人绝;登快阁。(重点字:聊)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重点字:臾)

(3)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重点字:垒)

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劝学》中的名句辑录: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答案】B

【解析】

A.“万紫千红总是春”指百花开放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正确。

B.“可惜”一句是感慨时光易逝,功业未就,感情压抑伤感,不适合用在回忆往日趣事,畅谈今朝抱负,其乐融融的欢乐语境。

C.“丹山万里桐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意思是在那万里长的丹山路上,桐花盛开,花丛中传来那雏凤的鸣声,一定会比那老凤更为清亮动听,指弟子超

第7页,共25页

过老师,正确。

D.“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要知道是不是真玉,要烧三天才知道;要分辨是不是人才,需要七年的时间。”的意思。这句话主要是要告诉我们,分辨人才,是个长时间的事情,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

要准确理解句子含义,结合语境仔细辨析。 3.【答案】A

【解析】

本语段大意是:体育是给大众带来愉悦的游戏,政治权力的影响并不妨碍人们对它的热爱。

“既可以……也可以……”表并列,是对前面“体育可能一直是一种狡猾的压迫和规训方式”的说明,②③同为比喻句且能构成并列句,故②③与上文内容对应,应放在一起,故排除BD;“体育在本质上仍是给大众带来愉悦的游戏”句有关键词“大众”与之相照应的应是①“普通民众……”,④中“这”则代指①中的“潜能”,且①与④为承接关系。 故选:A。

本题考查排列句序的能力,能力层级外表达运用E.解答时,首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语境,判断空格处内容与前后文的衔接;然后分析选项所给句子,辨明其间的逻辑关系。解答过程中还要抓住关联词等关键性词语分析判断语句的衔接。 排列题注意事项:

第8页,共25页

1.注意话题的统一,陈述对象的一致;

2.上下文的文意合理,语句合乎逻辑,尤其是要注意语句间的关系,如,是否有先后顺序,关联词的搭配,看是否有总分、因果、转折、递进等关系; 3. 如有比喻,要看本体喻体应一致; 4.注意前后句式应相同,前后语序要一致; 5.注意语句的前后照应,感情色彩要一致; 6.注意前后音节和谐,语句结构要完整; 7.一般来说音节少的在前,音节多的要在后。 4.【答案】C;D

【解析】

(1)此题问是什么季节,考查季节,一般找具有季节关键性的意象。从“从稻粱肥、蒹葭开花、黄添篱落、木叶空”等可知是秋天。

(2)此题虽然问的是语言风格,但实际上在考查感情,因此,此题应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感受此小令表达了什么感情。通过稻谷和高粱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芦苇也已秀穗等内容可知,这首小令表现的是清朗明静的秋景,这与D项相同。A.沉郁顿挫;B.浑厚悲凉; C.典雅新颖。

(3)从题干可知“写景抒情”,“数量词”,故此题应从这两方面入手。可先找出数词“万顷”“半竿”“一声”“几处”,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中的情和景详细分析。

答案: (1)C (2)D

(3)“万顷”写出了秋日江面水烟弥漫,广阔无垠的特征,将作者的视线从眼前移动到了远处,也将景物由前期的明朗,转为了迷茫。“半竿”则形象地写出了落日将尽,也可能正是江上水烟涌起的原因。“一声”写出了雁之孤单,使景物平添了孤寂之感,“几处”则牵连起读者对于危楼中远望者的想象,整体营造秋江暮景的迷离凄凉的氛围,使得诗歌从开始的秋日明朗喜悦转而向秋思的

第9页,共25页

一点哀愁,使作品的情感更为丰富,含蓄。

译文:“稻谷和高粱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芦苇也已开花吐穗。院墙篱笆,已逐渐被收获庄稼的黄色所装饰,江中小洲,也淡去了绿色。树叶飘零,植被稀薄,山容显瘦。沙鸥在水面翻飞,似乎在报知潮涨潮落,江上烟雾迷蒙,秋色更显深沉。一声过路的雁鸣,打破了秋野的寂静,夕阳西下,四周的几栋楼阁,在渐次浓重的暮色衬托下,却显得更加高耸。 赏析:

在这支小令中,作者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清朗明丽的秋景图:稻谷和高粱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芦苇也已秀穗。院墙篱笆,已逐渐被收获庄稼的黄色所装饰;江中小洲,也淡去了绿色。树叶飘零,植被稀薄,山容显瘦,沙鸥在水面翻飞,似乎在报知潮涨潮落,烟雾迷蒙,秋色更显深沉。一声过路的雁鸣,打破了秋野的寂静,夕阳西下,四周的几栋楼阁,在渐次浓重的暮色衬托下,却显得更加高耸。 鉴赏景物的角度:

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从题目、作者、意象、关键字词等入手。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其实是看整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情感,通过什么情感传递了什么语言风格。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语言可从情感、风格、关键词等入手。

第10页,共25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