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历史人物刘邦和项羽的比较分析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不仅是中国的文化名人,也是世界的文化伟人。他在中国和全世界的文化史上都享有崇高的、不朽的地位。他为我们留下的《史记》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财富。《史记》在我国的文学领域和史学领域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非常恰如其分的评价。
一、为什么要将项刘进行比较?
《史记》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都大大超过了它以前的任何一部散文著作。司马迁善于在不违背历史事实的前提下,用他敏锐深邃的思想和匠心独运的手法,塑造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使之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小吏酒徒,无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其中刘邦和项羽是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尽管同为历史人物、同为英雄人物,作者对他们的写法,对他们的感情,对他们的好恶,并不是千篇一律地要么全面肯定、要么全盘否定,而是各有褒贬,以一个历史学家的公正、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去叙述,同时又以一个作家所特有的细腻、丰富的大写意手法去渲染,使其跃然纸上,出现在读者眼前,真可谓是掩卷而人物形神俱在。
刘邦和项羽两人同为一代英雄豪杰,既有相同之处:两人都出身于贫穷之家、崛起于草莽之间,同样生活在秦朝末年的乱世之中;后来又都加入农民起义,共立楚怀王,举兵攻帝阙;在农民起义中分别被推举为首领,为推翻暴君,两人均居功至伟,并携手推翻了秦朝的暴政。但又有不同之处:项羽在少年时学万人敌,力拔山河。其性格刚勇、率直而又暴戾,而刘邦则机智、多变且又无赖;在对待战争方面,项羽只是一味靠武力,而刘邦更讲究战略战术;对秦之态度,项羽大烧阿房宫,刘邦则秋毫无犯;在成功方面,早期项羽志满意得,刘邦谨慎卑谦,后来垓下之围,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则成就西汉大业。通过比较分析就会发现,两人从多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
二、具体比较
第一,在《史记》中,作者提到两人在秦始皇巡游时,都曾见到过。但两人的态度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项王曰:“彼可取而代也!”既显示了项羽的远大志向,也说明他的性格中直率、狂妄而又自信的一面。而刘邦曰:“大丈夫当如此也!”出言谨慎、谦虚,但又暗含其志不在小。同时从这两句中,作者又为后文的成败垫下伏笔。项羽取而代之只是昙花一现,而刘邦当如此则是其日后成为两汉开国皇帝,为子孙开创万代基业的不朽功绩。
第二,成长过程。少年时项羽不学书剑而习万人敌,而且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可见其志不小,但也反映出他才大志疏。自从追随叔父起兵以来,他身经百战,敢打敢拼,靠武力、暴力取得了成功,赢得了声威,令众人莫敢仰视、膝行而进。这其中他残暴、冷酷的缺点也暴露无遗。而刘邦少而无赖,尽管做过亭
长,但却酗酒无赖、好大喜功;尽管后来逐步登上起义军领袖的宝座,靠的却是巧取豪夺;他也曾斩蛇冲锋,都是靠谋略制胜,又表现出了他有勇有谋、机智善变的优点。
第三,性格方面。项羽直率、豪爽、简单、重义,表面强悍,实则怯懦、仁慈。在鸿门宴中,经不住刘邦的三言两语的狡辩、恭维,直言是曹无伤也!反映出他的直率、简单;从火烧阿房宫一节中,反映出他的粗暴;从杀宋义一节至垓下溃围、夺旗、斩将,反映出他的强悍、凶猛,但这只是他性格的一部分。在鸿门宴中,面对喝斗卮酒、吃生彘肩的樊烩,他按剑而跽、未有以应,反映出他的怯懦、虚弱的一面,特别是不忍杀前来道罪、手无寸铁实则为拖延时间、狼子野心的刘邦,结果放虎归山,而终至于四面楚歌、乌江自刎,完全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小人之心;自刎不渡江,反映出他的倔强、堕落、至死不悔,临死赠头于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的故人,则反映出他忠奸不分、愚不可及。而刘邦则表面谦卑,有时软弱,但实则顽强、果断,有时甚至狼子野心、背信弃义。在鸿门宴中伪装得多么温顺,像羔羊一样。而在对待韩信、彭越、黥布等功臣时,则显出其凶残、多疑的本性。在鸿门宴中只身赴宴、立诛曹无伤又反映出其果断刚强。为逃命,数推其子女于车下。在面对项羽欲言其父以胁迫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