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饮食文化与西安小吃的英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西安饮食文化与西安小吃的英译

作者:师福荣

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11期

摘要:西安作为历史上的十三朝古都、未来的国际化大都市、闻名世界的旅游城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前来目睹西安风采,而“吃”作为旅游六大要素中的“首席代表”使得西安的饮食文化也愈加受到国外游客的广泛关注,因此西安小吃的成功英译也随之成为传播西安饮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由于西安小吃由来已久且品种繁多,中西方在饮食观念上又存有差异,使得小吃的英译变得异常困难。为此,本文从西安饮食文化入手,结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性,提出西安小吃英译的几项基本原则和建议。 关键词:饮食文化 西安小吃 翻译原则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1-0060-02 一、西安饮食文化

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饮食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据记载,西安饮食文化开创于周秦,兴盛于盛唐。陕西作为中华饮食文化和文明发祥地之一,创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项之最。如周八珍是中国最早的席宴;伊尹,陕西合阳人,被公认为中国烹饪界厨祖;《吕氏春秋·本味篇》,伊尹与商汤关于烹饪理论与治国方略的谈话,被视为最早的烹饪理论典籍;唐时的烧尾宴是中国最豪华、最奢侈的宴席等。此外,在《陕西烹饪大典》中就记载了从周到唐的两百多种陕西古典名菜。

饮食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与全国各大菜系相比,西安饮食文化的味道更强、更重。西安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其悠久的历史密切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全国很多地方的一些传统民族小吃都消失了,而西安的很多小吃均完整地保留下来,近几年,很多著名的西安小吃还活跃在各大受欢迎的电视荧屏中,如《白鹿原》中的锅盔、《最后一个匈奴》中的羊肉泡以及《那年花开月正圆》中的水盆羊肉等,如今这些美食在西安的大街小巷仍随处可见,且依旧受人们欢迎,此外,这些美食的背后还蕴含着一个古老、动听的故事。像西安人最喜欢的一种小吃——黄桂柿子饼,据西安人传这是李自成于1644年在西安称王后,向北京发起进攻。但当年恰逢关中灾荒之年,临潼县的老百姓就把面粉拌在熟透了的火晶柿子上,烙成柿子面饼慰劳义军,并让他们带在路上当干粮吃,义军在百姓的支持下所向披靡长驱直入北京城。此后,为了纪念李自成及义军,每年柿子成熟,临潼百姓家家户户都要烙些柿面饼吃。又如上文提到的西安著名小吃——水盆羊肉,据西安人介绍这种小吃要与月牙烧饼同吃更美味,相传它的来历与月宫里的嫦娥有关。总之,在你享受西安美食和小吃的同时,你也在以另一种方式品读西安的历史和文化。

二、西安小吃英译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音译法

音译,是指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外来语翻译过来,这种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在将汉语译为英文时,同样可借助于音译法。由于西安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许多菜名在翻译时很难找到相应的英文单词,这被称为翻译中的词汇空缺。周芳珠指出:“由于语际交际中的词汇空缺而造成的译文承载信息量小于原文承载信息量的欠额翻译时,往往可以采用引进及借用的方法。”音译法在菜名的翻译上非常普遍,比如“Mapo Tofu(麻婆豆腐)”,但并不是所有的菜品都可使用音译法,有些不为外国食客所熟知的小吃就不能用音译,比如西安著名小吃洋芋擦擦,如果音译成yangyu caca,外国食客肯定看不懂这道菜具体是什么。 (二)直译法

张培基指出:“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采用直译法对西安小吃进行翻译可使外国食客对小吃的食材和烹饪技巧等一目了然,该方法比较适用于以原料和烹饪方法命名的小吃,比如摆汤面可直译为“noodles with hot and sour soup”。但也并非所有的小吃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