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融合建设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融合建设研究

作者:宁晓菊

来源:《大学教育》2013年第18期

[摘 要]无论是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宏观视野,还是队伍的“思政人精神”培育这一中观现实,及至两者专业化建设的微观操作路径,寻求两支队伍的融合建设均有着极大的发展必要性。而因为价值主体和专业底蕴的一致,更为融合建设提供了可行性。融合可从两方面推进: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班主任工作。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思政课教师 思想政治理论课 融合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096-04

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两大最主要承担力量。长期以来的运作模式是:辅导员主要进行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生活管理工作;思政课教师则通过课堂教学,实施抽象宏观的思想观点和立场方法教育,侧重于思想观念、政治规范和道德规则的引领。二者虽然统一于高校“大德育”的范畴,但交集并不多。而且在诸多高校的行政架构中,属于不同的校领导分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往往归属于教学部门,辅导员所属的学工部往往归属于党委领导,各走各的道,各干各的活。

然而,现实的并不都是合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眼的都是活生生的人——大学生,本来就是各个板块密切互动的系统工程。不同的是分工:辅导员进行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主渠道。主渠道和主阵地不是两张皮,价值主体的同一、追求目标的一致,要求两支队伍融合交流。而且众多高校的实践也证明,双方有融合的客观基础和主观诉求。难的是现实工作的协同创新和既有利益格局的突破。本文尝试从互补性、共性角度来探讨两支队伍融合的发展要求和现实可能,也尝试探讨二者融合建设的可行性路径。 一、融合建设的必要性:基于互补的角度

无论是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宏观视野,还是队伍的“思政人精神”培育这一中观现实,及至两者专业化建设的微观操作路径,寻求两支队伍的融合建设均有着极大的发展必要性。而这种必要性恰恰是建立在二者互补的基础之上。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创新、无缝链接 在我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大学精神的传承、未来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塑造的重要任务。我国高校一直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思想政治教育也对人才培养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前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一直主要是两个部分,一是通过思政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是主渠道;二是通过学工部组织辅导员开展具体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这是主阵地。二者建设均卓有成效。但其存在的问题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面临的困境也是众所周知的。辅导员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流于具体琐碎和突发事件的应对,缺乏系统性和高层次的理论指导和精神引领。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部分又因为过分追求理论的深度和系统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大打折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路径必然是: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系统的思政课教学融通整合,思政部与专业系协同创新,课内外无缝链接。而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融合建设,是创建此全新路径中必然要架设的桥梁和纽带。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专兼结合原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二)“思政人精神”的培育健全: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研究与服务为一体

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属“大思政”范畴。在精神、人格、气质、职业素养方面,都追求共同的“思政人精神”: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方向感强、思想政治素质高、善于对大学生进行人生发展路径的引领等。这种精神气质的培育,既需要有相当的理论功底和学术素养为基础,还需要长期的实践工作历练为路径。但现实的情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有前者,长期的教学需要沉淀了理论的功底,教学和研究是其擅长的,但因纯粹的理论讲授和现实条件制约的大班教学,他们与教育主体——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脉博却并不共振,“教书”也许做到了,但“育人”却还有大的空间可拓展。辅导员恰恰相反,整日埋头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学科背景、专业素养、研究能力与日常从事的学生工作,并无太多的内在联系,“思政人精神”在工作中不是强化而是日益被磨蚀。 (三)两支队伍专业化素质的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经验与科学为一体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复合型工作,涉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等多方面,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但在多方面的内涵与素质中,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是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包括政治立场、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三个方面。辅导员承担思政课教学是促进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对辅导员个体专业化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辅导员工作由自发向自觉、由经验向科学的转变。而且,更现实的是,长期以来,一些辅导员已习惯了“保姆型”、“管理员型”的工作方式,很难集中精力对所从事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及时总结和深度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及科学规律,这严重制约着其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辅导员工作整体呈现出这样的态势:重纪律管理、轻精神教化,重专业技能、轻思想政治,重实务操作、轻规律梳理。因此,承担一定量的思政课教学,将从外部对其施压,加强对学科、教学、管理工作的总结、反思、提炼、研究,实现自我发展和内在提升。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方向是越来越重视实践。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好的教学效果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阐释层面,实践活动的创新设计、组织运筹越来越重要。这方面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只能靠“融合”:向辅导员学习、在实践活动的组织中提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融合建设的可行性:基于共性的角度

从事业发展的角度,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应该融合交流,这已经在高校达成共识。应该的并不一定能,由此可见,可行性的探究也许更重要和更现实。

(一)价值主体一致:专注于大学生的心灵工程、幸福工程、人格工程

真正具有恒久价值的高等教育,绝不只是注重人才的高技能,更包括高素质:民族精神的传承、文化知识的积淀、诚信的人格品质、积极的职业态度、正确的做事方法,这些才是育人的根本所在。在高校,可通称为“德育”。从大的范畴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属于“大德育”,区别于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专注的是大学生的心灵、思想、精神、灵魂。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辅导员所做的学生工作,则是主阵地。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二)专业底蕴一致: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政教育或相关专业背景

一方面,相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的庞大学生体(无论何专业均需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专任教师队伍在各高校都是短缺的,迫切需要通过兼课教师来补充。因此,让一部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学科背景的辅导员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可以有效地缓解师资缺乏的问题。而在辅导员中,具备这种学科背景的比例相当高。另一方面,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方向,以及课程建设的鲜明特色,都体现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无缝链接,思政课实践平台向专业实习平台延伸。而要实现这种模式,最可能的就是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与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结合起来,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更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生活。由此看来,具有相同专业底蕴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融合建设,并不是无本之基、无根之木,二者天然的就是畅通的、血脉相连的。

三、融合建设的现实途径:基于参与的角度 (一)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全程主讲、活动组织

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是两支队伍融合建设已经做得较普遍和成功的一个方面。无论是在本科还是高职院校,辅导员普遍会兼课。其中兼思政课是比较常见也被辅导员和高校管理层认可的状态。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依据其学位学历、理论素养、教学能力,可采取两种方式。

一是全程主讲。主要面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硕士学位以上的辅导员,且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这类辅导员可主讲某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可从非主干课程《形势与政策》或选修课程开始。一两个学期后,优秀者可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核心主干课程。二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