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第4章汇率决定理论(段浩11.30校对)

第4章 汇率决定理论

4.1 重点内容归纳

汇率决定问题与汇率制度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金币本位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铸币平价,实际汇率因供求关系而围绕铸币平价上下波动,但其波动的幅度受制于黄金输送点;在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制度下,汇率由法定平价决定,汇率波动的幅度由政府来规定和维护;在纸币本位制度下,纸币代表的价值量是决定汇率的重要基础。

一、国际收支说

国际收支说又叫国际借贷说,是一战前说明汇率变动的主要理论。1861年,英国经济学家葛逊最早提出了这一学说。其基本观点如下:

(1)外汇汇率由外汇的供给与需求决定;

(2)一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差额,构成一国的国际借贷差额;

(3)若一国的流动借贷相等,表明外汇供求平衡,汇率不会变动;若一国的流动债权大于流动债务,即表明外汇供大于求,外汇汇率就会下跌;若流动债务大于流动债权,则外汇供不应求,外汇汇率上升。

在金本位制盛行的黄金时代,该学说用外汇的供求解释汇率的变动,无疑有重要的意义,与当时的现实也基本吻合。但该学说主要说明了短期汇率的变动,而对于汇率决定的基础及影响汇率变动的其他重要因素等,并未加以详尽的讨论和充分的阐释。

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汇率的变动除受外汇供求影响外,还要受经济、政治、社会等诸方面的影响,只是用国际收支来说明汇率的变动是不足的。

二、购买力平价说

购买力平价说是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922年系统提出的。购买力平价学说是当今汇率决定理论中最有影响的一种。

购买力平价有两种形式,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前者说明在某一时点上汇率的决定;后者则用以说明汇率的变动。购买力平价说的主要内容如下:

1.绝对购买力平价

一国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外国货币在外国具有一般商品的购买力;而外国之所以需要本国货币,是因为本国货币在国内具有对一般商品的购买力。因此,两种货币的购买力之比决定两国货币的交换比率(即汇率)。由于各国货币的购买力与国内物价水平保持相应的比例关系,根据购买力平价说,均衡汇率就等于一定时点上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比。若用E表示均衡汇率(直接标价法,即每一外国货币单位所代表的本国货币的单位数)。P表示国内一般价格指数,P表示外国一般价格指数,则绝对购买力平价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E?P/P*

即任何两国货币间的汇率,等于该两国一般物价指数的比率。

2.相对购买力平价

在纸币流通情况下,不可能没有通货膨胀。因此,相对购买力平价说认为汇率的变动根源于两国物价水平或两国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即在一定的时期内,汇率的变化与同一时期内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动成比例。若本国发生过通货膨胀,而外国物价不变,则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汇率就会上升。若两国同时发生通货膨胀,则两国汇率的升降取决于两国物价上涨程度的比较。如果本国物价上涨程度大于外国,则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汇率下降;反之,则上升,相对购买力平价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E1?E0?(P1-P0)/P0 ***(P1?P0)/P0购买力平价学说有助于说明通货膨胀与汇率变动之间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汇率变动的长期原因。

该学说也存在不少缺陷:其一,该学说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实质上是把货币数量的变动作为引起汇率变动的基本因素;其二,其物价指数仅限于贸易商品,但一般物价水平包括贸易商品和非贸易商品,且非贸易商品的价格不能通过国际贸易传递而趋于一致;其三,该学说只考虑了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中的贸易项目,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生产成本、贸易条件等,同时也忽略了汇率与物价的相互影响。

三、利率平价说

利率平价说认为,利率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套利保值交易,对短期汇率具有影响作用。具体的讲,高利率的货币表现为远期贴水,低利率的货币为远期升水,升水和贴水的数额等于两种货币利率的差异。两种货币的利率相同则表现为平价。否则,存在套利机会。套利的结果,必然使汇率趋于以上关系。

四、

>>鐏炴洖绱戦崗銊︽瀮<<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