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组织的业务框架,提高系统的实用性。 2.1.4 针对公交业务特点进行设计的原则
满足公交调度集中指挥、调度指令顺畅传输的要求,保障公交调度的顺利执行。 满足公交站场发车信息展示的需要,为驾驶员的发车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 满足驾驶员行车过程中方便查看调度信息的要求,提供了大屏幕、公交业务专用按键的LCD显示操作屏。
提供支持集群、单边调度的业务软件系统,满足公交调度的需要。
提供支持基于B/S公交信息查询,通过权限和访问口令管理,方便公交各层管理人员进行信息查询。
提供了站场机查询系统,方便驾乘人员及时准确地了解行车计划和配车,并可以查询个人的工作记录。
提供了模拟车辆运行图,简洁明了地展示了公交车辆的运行状况。 提供了多用户并发通讯方案,满足了不同客户对同一线路数据监控需要。 2.1.5 系统可扩展性设计
公交车载机提供RS232/485接口、USB接口、I/O接口,为公交车载机接入相关外设提供支持。
数据通讯协议具有动态扩展的能力,可以在原有系统基础上直接进行升级。 2.1.6 充分利用已有投资设计原则,是保护投资的有效补充
充分利用公司内现有计算机和信息资源,使现有资源得以保护和利用,充分的考虑到保护已有的投资。
2.4 系统整体功能规划图
(图:系统整体功能规划图)
2.5 系统部署与网络拓扑图
(图:系统部署与网络拓扑图)
2.6 软件系统框架设计
软件系统平台采用B/S+C/S的混合架构,B/S部分采用J2EE技术,具有非常突出的三大特点:集成性、扩展性、易操作性,同时具有可视化开发功能;C/S部分采用Android及IOS技术,通过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接入系统平台,实现智能化移动办公。
通过合理部署各种系统软件,可形成可适应需求变化的软件框架,保证各应用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信息共享。
本系统软件体系结构分为四个层次。
2.6.1 基础技术设施层
公交信息化系统基础技术设施层包括服务器、PC机、网络设备及设施,它们是系统的最终信息承载者,位于整个分层体系结构的最底层。
其次,GPS车载设备、IC卡及卡据、条形码及扫描仪等设备,构成了公交信息化专业的硬件设备需求。
网络设施主要包括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以及其它基础设施。基础技术设施层提供了系统的计算、通信、信息服务的硬件环境。
在硬件和操作系统之上,是应用系统的中间件平台,是各个应用系统的粘合剂。中间件屏蔽各个系统硬件、软件的差异,提供应用系统之间互联、互通、互操作与数据共享的实现机制。它提供一组公共的服务和工具,使应用系统可采用平台化、组件化的方式开发,实现应用系统集成、数据信息的共享,方便应用系统的管理、维护、升级,增强应用系统体系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2.6.2 业务平台层
业务平台层基于基础设施,为所有业务应用提供平台化服务,包括统一的用户管理、
组织结构管理、基础信息管理、统一登录验证。业务平台层也通过提供智能单据、应用集成、流程管理、消息管理等不同的平台机制,为上层业务服务。
业务平台层和基础技术设施层构成了本系统的统一应用支撑平台。
2.6.3 业务应用层
业务应用层包含大量的业务应用系统,它们是信息系统的主体,为公交公司、车队提供综合办公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规划、物资管理、营运生产管理、技术设备管理、企业一卡通等方面的业务支撑。
2.6.4 信息门户层
信息门户是公交信息化系统的唯一入口,各类用户通过信息门户进入公交信息化系统,获得与其身份相应的服务。
信息门户提供统一授权、统一用户管理、统一目录管理、统一登录管理。并具有个性化信息呈现、应用访问集成、信息授权访问,以及负载均衡等功能。
3. 设备选型与性能指标
2.7 智能车载终端 2.7.1 概述
智能终端是专门为智能交通(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