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坑水电站对下游环境的影响- 浙江水利 - 图文

△ρ’――引水口中心线高程与取水带上下界之间的流体密度差(kg/m3); ρ0――引水口中心位置的水体密度(kg/m3); g――重力加速度(m/s2)。

(2) 流速分布的计算

在取水带内不同高程处的流速是不一致的,以最大流速V处的高程为分界,可由下式分别描述上下两部分的流速分布:

vV?(1?y??2Y??m)式中 v――取水带内y处的流速(m/s)

V――取水带内最大流速(m/s);

y――从最大流速位置到流速v处的垂直距离(m); Y――从最大流速位置到取水带边界的垂直距离(m); Δρ――从最大流速位置到流速v处的水体密度差(kb/m3); Δρ――从从最大流速位置到取水带边界的水体密度差(kg/m3)。 (3) 最大流速及其位置的计算

当取水带对称于引水口中心线时,最大流速出现在中心高程处;但通常取水带上下界并不对称,最大流速位置可由下式计算:

Z12)]H式中 Y1――从最大流速V处到取水带下界的垂直距离(m);

Y1?H[Sin(1.57 H――取水带厚度(Z1+Z2);

假定取水带内的流速分布在横向上是均匀的,则平均流速和最大流速具有以下关系:

y2vv1y1v1?(?bdy??b2dy)0VA0VV式中 v――取水带内的平均流速(m/s);

A――取水带的截面积(m2);

b――取水口断面高程y处的水库宽度(m); 令积分和为K。则有:

vK?VA

5

式中 v=Q/A,Q为引水流量,则

V=Q/K

根据1951年至1999年长系列水库调度演算的逐月水位成果,选取1951年3月至1952年2月为丰水年,1969年3月至1970年2月为平水年,1968年3月至1969年2月为枯水年,各典型年月平均下泄水温见表1。

典型年各月平均下泄水温

表1 单位:℃ 年份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丰 11.15 10.35 10.95 12.51 13.82 14.89 16.24 17.09 17.22 16.64 15.28 13.89 平 11.51 10.38 10.98 12.49 13.47 14.81 16.24 17.10 17.23 16.66 15.30 13.93 枯 11.51 10.36 11.12 13.23 15.13 15.84 16.20 17.04 17.16 16.65 15.51 13.90 平均 11.02 12.74 14.14 15.18 16.23 17.07 17.20 16.65 15.37 13.90 11.39 10.37 天然13.1 17.5 21.3 24.1 28.6 28.5 25.7 21.4 16.4 10.7 8.6 9.8 河道 温差 -2.08 -4.76 -9.16 -8.92 -12.37 -11.47 -8.50 -4.85 -1.03 3.2 2.79 0.53 发电低温水受太阳辐射及与空气进行热交换,沿程水温将逐渐升高并趋向于平衡水温。根据预测,滩坑水电站下泄水温沿程恢复较快,6~9月至小溪口水温虽然仍与天然河道水温尚相差5.9~9.7℃,但已较下泄水温平均上升1.9~3.5℃。由于大溪来水量占瓯江水量的74%,相当于小溪水量的3倍,因此两溪汇合后平均水温6~9月均在22℃以上,6月、10月在18℃以上,与天然水温的最大温差为3.8℃(8月),年平均水温仅较天然水温低1℃,日内水温变化也较小,且日间水温较高,晚间水温较低。坝下游不同位置河道水温与天然河道水温比较见表2。

下游不同位置各月平均水温表

表2 单位:℃ 位置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年均 坝下7.5km 11.1 10.3 11.2 13.0 14.5 15.8 17.1 18.2 18.0 17.1 15.5 13.6 14.6 小溪口 瓯江 11.6 13.7 15.5 17.1 18.9 20.6 19.8 18.1 15.7 13.0 10.6 10.2 15.4 12.8 16.7 19.9 23.0 25.9 24.7 23.4 19.9 15.9 12.1 9.5 9.9 17.8 天然河道水温 13.1 17.5 21.3 24.1 28.6 28.5 25.7 21.4 16.4 10.7 8.6 9.8 18.8 6

3.3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在瓯江干流和小溪青田段划有浙江省青田鼋省级自然保护区,其中瓯江干流的十里潭江段为保护区的核心区,温溪港江段、石门洞潭江段和小溪石寨潭为实验区。

鼋是我国内陆爬行动物中个体最大的珍稀水生动物,属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鼋喜栖息于水质清晰、水体流动缓慢,且水较深的江河深潭之中,其适宜的栖息水温为白天22-26℃,晚上18-21℃,最高栖息水温在28-29℃。每年的6-8月为产卵季节,母鼋喜寻找安静、沙质条件好的沙滩产卵。根据调查,在瓯江和小溪均分布有适宜鼋栖息的深潭。

小溪实验区距坝址只有7.5km左右。水电站建成后将导致小溪实验区河段水温下降,年平均水温只有14.62℃,最高的8月也仅18.15℃,与天然河道水温相差10℃左右,低于鼋栖息的适宜水温。同时,水电站建成后还将使该河段的水位下降,特别在枯水期更为明显。水温的下降和水位的下降将对小溪实验区内鼋栖息地产生直接影响,实验区内的城门潭和石寨潭将不再适于鼋的栖息,实验区下游朱山潭对鼋栖息的适宜度亦将下降。

保护区的核心区位于水电站坝址下游30km的瓯江干流,总体上工程建设后对其水量、水温均影响不大,不会影响这一江段鼋的栖息、繁殖。

除对鼋的影响外,大坝建设截断了香鱼、花鳗鲡等回游性鱼类的回游通道。 4、环境保护措施 4.1 最小下泄流量

考虑下游工农业和生活河道用水、水质保护、生态用水等多方面用水需要,工程运行时应考虑在不发电时泄放一定的水量,以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小溪水系具有源短、坡陡,径流的年际、年内变化均较大,枯水流量小的特征,根据长系列水文资料,坝址最小月平均流量仅3.71m3/s,当滩坑电站下泄流量达到这一水量时,将可保证下游河道的水量满足水生生态系统的要求;从栖息条件分析,鼋栖息于深潭之中,水流相对较缓,流量减小对栖息环境影响不大,因此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按4m3/s的要求控制下泄流量。

取水口设置在引水隧洞施工支洞内,利用钢管将水引至下游,并设置检修、工作阀门控制。其运行调度原则为水电站不发电时向下游供水,电站发电时关闭

7

闸门。根据水能计算,电站泄放4m3/s最小下泄流量多年平均电量损失为1765万kW.h。

4.2 咸潮上溯减缓措施

紧水滩和滩坑水库分别位于瓯江的大溪和小溪上,具有年调节和多年调节性能,通过两座水库的联合调度,可为下游各取水口水质提高保障,并控制咸潮上溯。 即,在遇天文大潮、咸水上溯较强烈时或下游有特殊用水要求时,可根据预报对流域内各大水库联合调度,提前下泄一定的顶潮流量,以控制咸水上溯。为此省政府已承诺,在滩坑水电站建成运行前召集电力、水利等部门进行协调,制定应急预案,建立调节机制,通过紧水滩和滩坑两座水库的联合调度,控制咸水上溯,确保取水口水质不受影响。 4.3 低温水影响减缓措施

(1) 分水取水方案

受电站下泄低温水影响最大的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鼋,根据鼋的生态习性,其适宜生存水温为18℃以上。天然情况下11月至翌年4月河道水温一般低于18℃,5月至10月水温在18℃以上,同时也为鼋的活动期和繁殖期,因此下泄低温水影响主要发生在5月至10月这段时期。而要提高下泄水温,可以对电站取水构筑物进行改进,采取分层取水方式,即修建多个不同高程的进水口,随着水库水位的变化而启用不同高程的进水口的高程,尽可能取用水库表层水发电,以有效提高夏季发电尾水水温。

根据计算,为满足夏季各月下泄水温在18℃以上的要求,当水库水位下降,最上层取水口不能满足取水要求时,其下一层取水口中心线高程处的水深原则上不超过24m。

电站现设计进水口中心高程为104m,为满足下游生态保护所需水温要求,应在原设计基础上增设两层取水口,其中心线高程以136m和120m为宜。 (2) 进水口设计方案

可行性研究阶段,结合右岸冲沟的地形地质条件和本工程引水系统具体情况,比较了塔式进水口及竖井式进水口两种型式。从工程角度,竖井式进口能较好地利用地形条件,结构安全且经济合理。

而要采取分层取水,则需对进水口设计加以修改,为此组织国内有关水工结

8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