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应对措施
作者:李聪
来源:《神州》2011年第02期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了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实际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达到15%─50%。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增长,而社会对就业人员的有效需求却相对滞后,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毕业生就业率已经成为衡量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如何解决好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毕业生数量不断增长给劳动力市场的消化造成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
一方面,随着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长。另一方面,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社会需求有限。表现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困难、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减员增效的改革等使得社会有效需求增幅有限。这两方面的矛盾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
(二) 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加大了就业难度。
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也是造成部分大学生“无业可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随着我国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的观念和机制明显滞后,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对口率不高。这两方面的矛盾加大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三)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与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经费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在影响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校扩招本身就存在先天不足,存在办学成本高、办学经费紧张的局面,造成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布局和学科专业设置还不够合理;教育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不先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不明显;在影响教学质量的同时势必也会也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 (一)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第一,政府保证经济持续、和谐、有序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第二,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行就业的拓展计划,包括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去就业,到科研单位,到中小企业,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等等。第三,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竞争,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开拓新岗位,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倾斜政策,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特殊优惠,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照顾。
(二)社会:观念与时俱进,为就业提供服务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首先社会评价上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职业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也要改变人才评价标准,做好大学教育产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沟通,为社会需求提供合格人才,同时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其次,人力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化、有效化,做好毕业生专业对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调整好就业心态,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
(三)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国家对高校办学水平的评估,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就业率,这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在“大学教育——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间找到最佳的契合点。顺应社会需求,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可通过调整专业结构以及强化就业指导两条途径。高校为了确保所培养的人才符合市场需求,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应适时进行市场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调整,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等。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更应体现适应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需求。而就业指导则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实现就业的一个必要环节。因此,高校应建立集教育、指导、服务于一体的完备的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生就业指导体系,该体系具体可包括:职业规划指导中心、职业信息提供中心、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尝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教学调整,建立一个由学生、企业培训指导人员、校内学习指导教师组成的信息反馈渠道,根据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了解工作岗位和环境,也使学生能够提前进入角色,为走向工作岗位提前做好心理准备、知识准备和能力准备。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涉及到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高校、社会、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晓艳;和谐校园构建中的大学生就业工作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0-06-01 [2]刘益星;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证研究[J];天津大学;2009-12-01 (李聪,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15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