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楚辞·渔父》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比较与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说《楚辞·渔父》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比较与启示

作者:陈含笑

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12期

文章编号:1673-0380(2013)012 -0276-01

《楚辞·渔父》非常的短小精悍,但是文中的两个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各有特色,并且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耐人寻味。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形象及思想的比较,《楚辞·渔父》展示了两种不同追求的生活境界,两套立身处世的原则与方式,其对于后世文人都产生了影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文中屈原形象

屈原一出场的形象便显现出一种沧桑感,短短二十个字,既交待了人物所处的环境、背景、形态,又借此给全文奠定了一种感情基调,给人沉郁之感。似乎江潭、泽畔的自然环境也被附着了凄凉之色,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披头散发、枯瘦憔悴的人漫无目的地边走边唱,“行吟”的是内心的悲戚与痛楚,不知置身何处、不知今夕何夕、不知未来不想过去,未来看不见希望而过去只是无尽的伤悲,所以只能带着众多的不理解独步江畔。在这片苍茫的大地上,竟只能是踽踽独行。他多么希望能够遇到一位懂他的知音,能够倾听他那矛盾痛苦的心声。 但是,遇到的渔父却是完全和他立场相对的人,得不到理解,更得不到支持。一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便将自己与众人完全划分了界限,看似孤高自傲,却实为苦无知音的表现,这是一种自我的坚守,或许此时还对渔父抱有一丝希望,这个茫茫无际的江畔还能够遇上说话的人是一种缘分,可是对方却并非自己想要的倾诉对象,这样的心理落差表现在答话的语气上,一种决绝,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皓皓之白”而不“蒙世俗之尘埃”。这里屈原的情绪已经达到了高潮,这是对渔父的立场的辩驳,也表达了对自己立场的坚定不移。“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这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用生命作为对自己理想维护的最后资本,他要捍卫自己的“清白”,并且义无反顾。他的不屈服不退让的高贵品质、崇高形象,“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二、文中渔父形象

渔父的外在形象文中虽然没有具体描绘,但是空白处更能让人想象渔父的外貌,随性而来的装扮,超脱尘世之外,与自然和谐相容。渔父的到来与离去也只是随性、无拘无束,话说完了,至于是被接受还是被排斥这都不重要,真正的隐者是隐藏了自己对于尘世中一些备受关注的事态的喜怒哀乐,生活回归了最本真的状态,能够引起情感波澜的或许只是那一花一木一叶一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渔父只是平静的说完自己想说的话,面对屈原的情绪高潮,他只是“莞尔而笑”,或许这是最好的回应,既是对自己立场的一种坚持不妥协,也是对屈原立场的态度保留,他不想评对与错,不想比高低,毕竟人各有志。不过渔父最后的沧浪之歌,还是有一定的暗示意味,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陈述着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与方式,可见隐者背后的平静是在坚定自己选择的基础之上放下可能会有的种种羁绊。汪瑗说渔父歌《沧浪歌》的用意在于嘲讽屈原既放之后而不知与世推移、全性保真。我觉得以此结束全篇,其实给人带来很多的想象:渔父是对屈原执迷不悟的惋惜,或是对屈原激动情绪的谅解,还是在表达自己一定程度上的无可奈何等等,对于渔父形象的塑造来说,更增添了渔父形象内涵。 三、二者思想比较及启示

屈原和渔父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处世哲学。可能有人会说他们两个人物的思想明显对立中有所褒贬,我觉得渔父的思想有其存在的价值,并非只是为了衬托屈原的伟大志向,或者说仅仅是矛盾的展现,现实中往往需要以渔父的方式来立身处世,以退为进,柔可胜刚。《楚辞·渔父》展示的两种处世准则,两种人生境界,对于后世文人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屈原的思想中有顽强抵抗的精神,哪怕是最后一搏也在所不惜。他不愿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如果没有他理想的“美政”,如果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发挥不了自己的作用,如果自己无法在现实中找到立身的平衡点,那么他不愿看着自己的国家一步步走向衰败,他不要那种得过且过毫无价值的存在,他想要坚守自己的操守,哪怕以生命作为代价。这番的执着不屈,某种程度上他有一种和光同尘的思想境界。而渔父的思想则重在与世推移、以曲保全,进而到卓然世外、飘逸不群,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一种生活态度。和屈原的刚直遭挫不同,渔父的避世带来的是超脱物外的欣然自乐。他对于清浊的看法是我们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在选择上灵活变动,“我”濯缨也罢,濯足也罢,反正“我”是濯了。这样的一种变动并不一定意味着“我”的本性被污浊,而是以暂时性的曲全以待社会清浊的变换,而这个过程中“我”是自由的,是可以暂时抛开尘俗的束缚忘情于尘俗之外,哪怕是长久性的隐匿于世,作为尘俗之外不带有个人情感的旁观者,对于人生来说也是一种自我解脱,又何乐而不为。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渔父》中的两个人物:一个是屈原很执着,一个是渔父很旷达。他们的思想对于后世文人的影响更多的是将这两个人物形象、两种思想境界相叠加。尤其是在后世很多文人写渔父词,或者是塑造渔父的形象时,往往把二者结合在一起。面对着一种不理想的,甚至是污浊、丑恶的社会,一方面要洁身自好、不与之苟同,另一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没有名利、权势、地位的束缚,只是自我独抱理想“散发弄扁舟”。比如,柳宗元《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其所描绘是在萧肃冷寂的环境中,漫天飘雪,寒风吹彻,一叶扁舟,一个垂钓的渔翁,这样的画面和其所包含的意味,让人不自觉地会想到《渔父》中屈原和渔父,给人的感觉是此中的渔翁品格高洁、孤傲不群,而后是一种自信。让人想见渔翁在历经种种沧桑之后的这番宁静的心境,在寒冷风中,独立江边,似乎时间在这一刻可以冻结,无畏严寒,只是独立不移、坚韧不屈。与这个渔翁形象相近的是马致远《寿阳曲·江天暮雪》中“钓鱼人”的形象,在苍茫暮色中,漫天风雪,身披蓑衣的钓鱼人从江上归来。这种垂钓这人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到的是在垂钓一种心境,其中寄托的是愤世嫉俗、遗世独立、清高孤傲的思想情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自然是精神的家园,是灵魂的栖息地,是人生失意时的避风港。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可以得到愈合,灵魂可以获得拯救与升华。让理想与自然相容,让静默的等待成为人生的一片风景,既是对自己理想的一种执着,也是对未来的一种笃定。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