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
一、为什么要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
为什么要强调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呢?先举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我国IT产业的产值和利润。2003年我国IT产业产值为1.88万亿元,利润为750亿元,利润率为4.0%;2005年我国IT产业产值为3.84万亿元,利润为1307亿元,利润率为3.4%;2009年我国IT产业产值为5.13万亿元,利润为1791亿元,利润率为3.0%;我国的IT产业发展很快,现在产值已经超过10万亿元,利润率却是逐年降低。第二个例子是2011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利润总额为138亿美元,仅为美国苹果公司的四成;在这百强企业中,我相信包括了华为、淘宝、中兴、联想等这些我们引以为豪的民族企业。第三个例子是2011年中国自主设计集成电路企业总销售收入为100亿美元,仅仅是Intel从2010年到2011年销售收入的增加值;我国自主设计的集成电路企业包括了海思、展讯等,芯片按理说这几年也发展得不错。
我认为:要改变目前中国IT产业受制于人的局面,光靠其中一、两项核心技术或一、两个产品的突破是不管用的,必须建立起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就像“两弹一星”时代我们的先辈建立起自主可控的工业体系一样。为什么毛主席、周总理那代人当年花那么大力气去炼钢铁、找石油?因为他们知道没有这两样东西就没有自主的工业体系。同样,我们今天如果没有自主的软硬件就没有自主的信息产业体系。
为什么要强调“奋斗”呢?因为建体系很难,不仅客观上难,主观上更难。应该说,当前我国要发展自主可控的软硬件,已经成为领导、专家、公众的共识。从“十五”开始,经过十余年努力,以CPU和操作系统为代表的自主软硬件已经基本可用。“核高基”重大专项从“十二五”开始推进自主信息化试点工作,选择了包括中央办公厅、工信部在内的十几个部门作为试点单位,我国有关装备的研制也将采用自主CPU和操作系统。上百家自主软硬件企业迅速形成集聚,联合攻关,通过软硬件磨合优化,一起解决了几百个问题。在武器装备、指挥系统、党政军信息化等方面做到了基本可用。
在自主软硬件体系建设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上百家企业联合起来形成自主可控的武器装备及信息产业体系的关键时刻,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软硬件系统纷纷粉墨登场,造成了思想混乱,形成了干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既得利益集团看到自主软硬件取得进展了,想方设法加以渗透。以AMD、VIA为代表的X86体系通过各种包装,疏通种种关系,也打着“安全、可靠”的旗号,利用目前自主软硬件碰到的暂时困难,希望得到中国政府的支
持,进而占据党政军等信息化应用的主角。这种做法得到了有关部委领导的认可和支持。改变了自主软硬件发展的技术路线,使自主软硬件已经形成的良好局面陷入危机。这种做法固然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Intel和微软形成的软硬件生态,在短期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我们只是在现有的产业格局中取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不可能形成自主的软硬件能力,更不可能建立起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国家安全和产业发展还是受制于人。用钱买不来技术,用市场也换不来技术,这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了的。过去不行,现在不管如何包装还是不行。(2)学院派与产业派的意见不一致。到底是支持技术好的还是支持能产生效益的队伍?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科技体制的大问题。教育要讲公平,科技要讲效益。我现在站在企业角度说话,必然选择支持能产生效益的。但事情没这么简单,因为很多科研单位嗓门很大,动不动给领导写信告状。而且他们的观点也很有迷惑性,甚至他们自己也认识不清。例如,在“十一五”期间,“核高基”没有形成非常明确的目标,只能说有一个良好的愿望:那就是培养中国自己的Intel和微软。这句话虽然没有说出来或者写出来,但多数人心中都是这样想的。这一方面是良好愿望,另一方面也是目前科技界浮躁的心态在“核高基”中的具体体现。“十二五”以来,“核高基”把满足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安全的自主软硬件作为主要目标,在党政军办公,事务处理(如工商税务)、实时调度(如电力调度、铁路调度)等领域实现自主信息化。这个调整是正确的、务实的、可行的。但很多人,尤其是对具体情况不了解的专家领导站出来说,这样不行,不能靠国家,我们一定要像Intel、Google那样的企业一样,要把市场做大。这就像共产党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的时候,共产国际不了解具体情况,要求共产党打阵地战,最后的结果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这种左倾的思想在“核高基”很有代表性。(3)自主软硬件研制单位内部意见不统一。随着软硬件磨合的不断深入,深层次的问题开始出现,容易磨合的都磨合完了,剩下的都是很难的问题了。很多人碰到困难就认为自主软硬件不行。代表性的观点是先软后硬。即先在X86平台上建立自己的软件,再移植到自主的硬件上。历史经验表明,自主软硬件必须两条腿一起走路,一条腿是走不通的。在X86架构上培养不出我国的核心软件能力,因为主要的磨合适配工作已经由国外企业或社区完成,我们只能做些界面优化和集成工作。相反,在自主CPU上进行软件磨合,没有现成的可以拷贝,马上能看出软件企业的能力,而且能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能力。如果先软后硬的路线走得通,早就走通了,因为过去三十年我们一直是这么做的。这条路走了三十年没走通,现在照样走不通。关键还是要建立自主体系,培养自主能力。
透过现象看本质,目前自主软硬件的发展已经到了十字路口,选择的关键是要不要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我认为,在现有体系中具体产品(芯片、软件)的突破,都不代表这个体系的建设。我国正面临建立自主可控信息产业体系的难得机遇。一方面,当前IT产业正在经历一个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云计算和新型移动终端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信息化的应用模式;IT产业的商业模式在经历了IBM的纵向整合模式到Intel的横向整合模式后,正重新经历着从横向到纵向的螺旋上升过程;以CPU为代表的基础技术平台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物理极限,正经历着从快速发展到发展放缓,以及“够用就行”的转变。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正在经历转型,IT产业界对过去三十年没有主导权的发展进行反思,巨大的市场需求为我国自主软硬件发展提供了空间,过去十余年我们在自主软硬件方面形成了较强积累,加上体制机制的优势,我们完全可以抓住目前IT产业从单极化向多极化发展的机遇,争取在IT产业的多极世界中形成既开放又竞争的一极,而不是成为其它极的参与者。宁愿自主体系刚开始小一点,也一定要形成体系,再小的体系也是块根据地。就像共产党打天下一样,有了根据地就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否则,如果像当年斯大林要求的那样在国民党政府中取得若干部长的席位,最终都会丢失。
二、什么是产业体系
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电脑领域,做芯片的比做整机的挣钱;而在移动终端领域,做芯片的不如做整机的挣钱?大家知道在电脑市场,Intel是很挣钱的,广达、富士康、联想是很辛苦的。而在移动终端市场,苹果、谷歌做整机和服务很挣钱,很多芯片企业,如国内的展讯和瑞芯微电子,为了给他们提供芯片,却争得头破血流。Intel的芯片动辄卖几百上千美元,而移动终端的芯片,如包含1.5GHz的双核A9处理器,具有高清媒体解码、3D图形处理以及各种丰富接口的芯片,售价不超过10美元才有竞争力。
事实上,发展任何一个点技术,包括芯片和软件,都不是目的,而是控制产业生态的手段。所谓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说得俗一点,就是要自己当“老大”,而不是给别人当马仔。老大控制马仔的方式有很多,有的靠义气当老大,有的靠武功当老大,有的靠有钱当老大。为什么要当老大而不当马仔呢?因为老大制人而不受制于人。同样,产业生态的控制者可以设计对自己有利的商业模式。Wintel的商业模式是“卖升级”;如果电脑像电视一样,买一台用十年,他们就挣不了钱;因此即使你觉得够用,也得不断升级。苹果的商业模式是卖整机加苹果店;在苹果店里,苹果是规则制定者,让你上架你才可以上架,让你下架都不用通知你就下架。谷歌的商业模式是搜索加广告。他们这些企业都设计了对自己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