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说课稿

15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课标要求

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 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

三级主题: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分析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 压强》第四节内容,教材安排了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和“升力的产生”两个方面的内容,按照“现象→规律→应用”的程序来编排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科技联系密切,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本课题是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的拓展延伸,为后将来深入学习流体力学作准备,在物理学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水平 (参考范文1) 2、学生知识经验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产生的现象在生活中广泛存在,如风吹窗帘外飘、龙卷风、火车站的安全线等,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另外,学生已学过压强、压力、力与运动的关系等知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但鉴于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不会主动思考现象背后的规律,需要本节课的探究学习。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⑵了解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⑴经历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⑵尝试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去解释有关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探究生活现象中的物理道理;通过领略流体压强差异产生现象的奥妙,激发学习兴趣;通过防止流体压强差异造成危害,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重点及确定依据: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验是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的有效手段。

难点及突破策略:应用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解释相关现象。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辅以教师启发引导、多媒体的直观显示。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按照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采用:实验、观察、分析、归纳;交流、合作、讨论;逆向思维法;反馈练习等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资源 (参考范文1)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龙卷风

设疑:房顶被掀开、大树被拔起,龙卷风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威力呢?(目的是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学生演示:漏斗下吹不跑的乒乓球。

(实验前,学生认为吹气会加速乒乓球的下落,而实验的结果恰恰相反,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引导分析:吹气时,乒乓球上、下表面空气流速不同,获得升力。 (演示实验为下面的实验探究做好准备。) 设疑:这个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呢?

接下来安排学生分组探究,每组2人,完成下列四个实验: ⑴硬币跳高;

⑵水面上两个乒乓球相互靠拢; ⑶两张悬挂的纸相互靠拢; ⑷吸管中的水面上升。

教师指出: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我们如何创造出流速不同的流体呢? 通过讨论,学生不难解决:用嘴吹气、用注射器射出水流。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根据各小组的实验进程,适时地进行指导,使全体同学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巡视中注意收集学生操作中的典型问题,以待交流总结时集体矫正。

(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拉近了物理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真实性。)

交流探究成果,开展小组互评:

小组展示自己做法,说出本组分析推理过程,得出结论。其他小组点评,形成共识: 结论: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2、飞机的升力

设疑: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生产、科技中有应用吗? 课件展示:客机翱翔。

引导学生观察机翼外形的特征:上凸下平。

演示:飞机机翼升力的获得(用泡沫做机翼模型,用电吹风水平吹风模拟飞机飞行获得升力。)

课件动态展示:升力原理(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直观形象,突显相等时间内空气在机翼上下表面运动路径的长短不同。)

引导学生对飞机起飞的过程进行分析。

类似应用:分析鸟儿滑翔、水翼船急速前进的道理(知识迁移); 逆向应用:投影跑车的气流偏导器,分析其道理(拓展思维);

防止:投影火车站安全线的设置,分析其道理(渗透安全教育)。

(这里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鸟翼、水翼船、偏导器、安全线等具体事例,突出了物理规律的应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本环节的“探究学习”让学生经历了与科学家类似的研究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领悟方法,发展能力,体验乐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三)当堂检测,拓展提高

(参考范文1)

(四)课堂小结,感知内化 (参考范文1)

(五)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1.书面作业:

必做:题目选自于教材的课后作业。 选做:解释足球的“香蕉球”、乒乓球的“上旋球”、“下旋球”形成的原因。 2.实践作业:自制简易喷雾器。

上述作业的设计依据多元智能理论,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五、说板书设计 (参考范文1)

六、说评价分析 (参考范文1)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