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考研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专业方向

2019年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考研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专业方向

以下资料由才思教育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学培训部整理,以下资料完全符合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要求,对报考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考生极为重要,请考生仔细阅读。

才思教育作为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考研考博最权威的辅导机构和领军机构,自开办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培训以来,始终对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有着独到的理解。

不仅如此,才思教育在全国首次推出研究生辅导中的“五指理念”(即指定院校、指定学院、指定专业、指定方向、指定教师)。并在“全心全意,因才思教”的理念下,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法,让考生能够有着最为符合自己特点的作品和最为专注的教师进行24小时的督导,做到一切只为一人定制,你的作品,绝对不会和他人重复。同时,文化课的辅导也将全部按照北大清华的要求对考生进行一对一的定制。

目前,才思教育首都师范大学考研培训正在火热招生中,咨询电话:一七七零一二五五八七五。咨询QQ:二零五七三零七七零五,二三八二五九五三三二。才思让你离首师更近一步。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

(三)高级阶段 1、理解 2、体验 3、回味

1、理解 (1)理解和前理解 (2)理解的循环(3)理解中的还原和误解 (1)理解和前理解:

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实际上在知觉阶段就已经开始,但反思性的理解愉悦是对作品更深化的把握。

前理解又作审美的期待视野,是指在理解之前及理解过程中,接受主体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包括对以往艺术作品的理解乃至所有的知识经验,在心理上形成的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依据这一整套结构图式来考察艺术作品,在前理解和实际接受的新经验的相互作用之间形成理解。

每一次艺术作品的理解活动都是以接受者的前理解为基础的,而每一次理解又都会产生新的知识,丰富接受者的期待视野。

(2)理解的循环:整体只有通过理解它的部分才能得到理解,而对部分的理解又只能通过对整体的理解来把握。

①在对一件作品的理解看,接受者必须理解作品中的部分才能理解整体。

②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是特定历史文化产物,相对于这样一个广大的历史文化背景来说,艺术作品只不过的它的一部分。

③在中国,“知人论世”同样是接受者理解艺术作品的一个原则(人品与画品) 作品(部分)——艺术家(整体)——作品(部分)

④“互文性”在艺术理论中的影响(历史上艺术作品的相互关系)

“互文性”是用来表达历史上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艺术理论中指历史上的艺术作品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任何一件作品都是艺术历史中所有作品的这一回音,也是对所有艺术作品的反应和挑战。

从艺术理解角度来看,只有在理解人类整体艺术史基础上,才能理解个别艺术作品,也只有在理解每一件艺术作品的基础上才能深刻理解人类的艺术历史和艺术作品的“互文性”关系。也许对艺术作品理解的开放性体现在它与人类整体艺术史的“互文性”关系中。

⑤上述四个循环,对于四者的总和来说又是局部的、部分的,这意味着四者之间有同样一个理解的循环问题。

只有有效地进入并充分利用这一环节,才能真正地、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的目的。 (3)理解中的还原和误解:任何接受者主体的理解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主体自身的特点,在艺术接受领域,理解的“误解”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当的,伽达默尔称之为“合法的偏见”,每个时代对艺术作品都可以做出新的积极的意义理解。 误解并不意味着可以对作品进行任意的误解,不是所有误解都有价值。

由于偏见的不可避免,艺术作品在某一历史时段的特定意义是不可能绝对还原的,但在最大限度上接近历史“本来意义”的努力企图下,往往可以深化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对历史本身的理解。 2、体验

在艺术欣赏的接受过程中,体验是最高级的阶段,也是最能与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和本质特征相吻合的接受方式,在体验中想象力和知解力达到自由和谐状态,由此才能在接受艺术作品中把主体与客体、直觉与理性、直接性与深刻性达成统一。在体验中作品内容完全转化为有意味的形式。 3、回味

回味是对作品的直接欣赏经验结束之后,对于作品记忆信息的再度审美接受。回味是接受者对所接受的艺术作品的一次重要选择。只有深深打动接受者的作品才能进入接受者的回味。富有审美魅力的作品会在很长时间一直以表象的形式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供我们回味思索。回味也是艺术作品发挥其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 三、艺术欣赏的共鸣现象和共同美感:

定义和特征: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当欣赏者被艺术作品所感染,从而达到与作品的色彩,线条共呼吸;与作品的人物共命运,思其所思,爱其所爱,恨其所恨时,这种现象,就称其为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它的最主要特征是在欣赏者和艺术作品之间消除了主客体之间的距离,达到了相互融合和亲密无间的契合。

共同美感:绝对美就是那种对于任何人来说都能引起相同美感的美。相对美则处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美感领域中。引起共同美感的审美对象主要是形式而不是内容;认为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结构和心理感受。(此题较偏,请自行根据需要参阅教材)

专业方向:

130200音乐与舞蹈学 英语1

740中外音乐史和845和声与作品分析(全日制)

01和声、02配器、03复调、04曲式与作品分析、05世界民族音乐研究、06音乐教育学、07中国音乐史、08外国音乐史、09音乐心理学、10、音乐科技(音乐声学)、11音乐美学、12音乐表演艺术理论

768中外舞蹈史和900舞蹈概论与作品分析(全日制) 13舞蹈理论

135101音乐 英语2

762音乐学基础知识和845和声与作品分析(全日制)

01作曲、02和唱指挥、03乐队指挥、04视唱练耳、05琵琶、06古筝、07扬琴、08小提琴、09竹笛、10、二胡、11笙、12单簧管、13声乐(民族)、14声乐(美声)、15钢琴、16钢琴伴奏艺术指导、17音乐科技(录音创作)、18音乐科技(数字艺术创作)、19音乐科技(电子音乐作曲)、20音乐教育

779舞蹈学基础知识和900舞蹈概论与作品分析(全日制) 21舞蹈编导、22舞蹈表演、23舞蹈教育

762音乐学基础知识和845和声与作品分析(非全日制)

24作曲、25和唱指挥、26乐队指挥、27视唱练耳、28琵琶、29古筝、30扬琴、31小提琴、32竹笛、33、二胡、34笙、35单簧管、36声乐(民族)、37声乐(美声)、38钢琴、39钢琴伴奏艺术指导、40音乐科技(录音创作)、41音乐科技(数字艺术创作)、42音乐科技(电子音乐作曲)、43音乐教育

135106舞蹈 英语2

779舞蹈学基础知识和900舞蹈概论与作品分析(非全日制) 1舞蹈编导、2舞蹈表演、3舞蹈教育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