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试卷基础测试1-9

16.a“交叉关系不是全异关系”与b“S与P不是全异关系”。这两个命题的种类应是( )。

A.a与b都是关系命题

B.a是关系命题,b是性质命题 C.a与b都是性质命题

D.a是性质命题,b是关系命题

17.从命题的形式结构看,“曹操与曹植不是兄弟”是( )。 A.性质命题 B.关系命题

C.联言命题 D.负命题

18.“小丁与小王是同学”这一命题是( )命题。 A.全称 B.特称 C.关系 D.联言

19.概念外延间的交叉关系属于( )关系。 A.既对称又传递 B.对称但非传递

C.非对称但传递 D.既非对称又非传递

20.命题间的蕴涵关系,就其对称性和传递性看是( )。 A.对称但非传递 B.对称但反传递

C.反对称但传递 D.非对称但传递 三、双项选择题

1.下列公式中,依据下反对关系而进行的有效推理是( )、( )。 A.SIP→SOP B.SOP→SIP

C.??SOP)→SIP D.SIP→??SOP)

E.??SIP)→SOP

2.由“工人都是劳动者”推出“有的非工人不是劳动者”,其间( )、( )。 A.只需用换质法 B.只需用换位

C.既要用换质法又要用换位法 D.先要用换质法

E.先要用换位法

3.“有S是P”为真时,S与P外延关系不可以是( )、( )。

A.S与P同一 B.S与P全异 C.S真包含于P D.S与P不全异 E.S与P不相容

4.当S类与P类具有( )关系或( )关系时,SEP为假但SOP为真。 A.全同 B.S真包含P C.S真包含于P D.交叉 E.全异

5.断定一个性质命题的主项(S)周延而谓项(P)不周延,也就断定了该命题主项与谓项外延( )或( )。 A.全同关系 B.S真包含P C.交叉关系 D.全异关系 E.S真包含于P

6. 当S与P具有( )或( )时,SIP与SAP同真。 A.全同关系 B.S真包含于P关系 C.交叉关系 D.S真包含P关系 E.全异关系

7.下面这些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中,具有反对称性质的是( )、( )。 A.同一关系 B.真包含关系 C.真包含于关系

D.交叉关系 E.全异关系

8.在概念间的外延关系中,不具有传递性的是( )关系与( )关系。 A.同一 B.真包含 C.真包含于

D.交叉 E.全异

9.从关系的对称性和传递性看,“等值关系”是( )、( )关系。 A.对称 B.反对称 C.非对称 D.传递 E.非传递

10.下列关系中同时具有对称性和传递性的是( )、( )。

A.概念间的全同关系 B.命题间的等值关系 C.命题间的矛盾关系 D.概念间的真包含关系 E. 命题间的蕴涵关系

11.下列概念间关系属于非传递关系的是( )、( )。 A.概念间的全同关系 B.命题间的不同真关系 C.概念间的矛盾关系 D.命题间的蕴涵关系 E.概念间的交叉关系

12.下面这些概念的外延关系中,具有非传递性质的是( )、( )。 A.同一关系 B.真包含关系 C.真包含于关系 D.交叉关系 E.全异关系

13.下列具有反对称而传递性质的是( )、( )。

A.全同关系 B.真包含于关系 C.全异关系 D.交叉关系 E.真包含关系 14.当命题( )、( )取值为真时,命题“班上同学都是团员”取值为假。 A.并非班上同学都不是团员 B.班上有的同学不是团员 C.班上同学并非都是团员 D.班上同学并非都不是团员

E.并非班上有的同学不是团员 四、分析题

1.甲断定“全班同学都学英语”为真,乙断定“全班同学都不学英语”为假,甲乙的断定是不是等值?为什么?

2.举例说明:是否存在一种关系R,使得A,B两式同真(成立)。 A.aRb→b?R a B.aRb→bRc→aRc

基础测试(三)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全称;否定。

2.同一;S真包含于P。 3.真。

4.等值关系。 5.差等;SIP。 6.SEP;SIP。 7.真假不定。 8.肯定;全称。 9.假;真。

10.交叉;S真包含P。 11.真;假。 12. 假;真。 13.矛盾关系。 14.真包含;反对。

二、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A. 5.C. 6.C. 7.B. 8.A. 9.D. 10.D. 11.C. 12.D. 13.D. 14.A. 15.C. 16.D. 17.B. 18.C. 19.B. 20.D. 三、双项选择题 1.C,E. 2.C,D. 3.B,E. 4.B,D. 5.A,E. 6.A,B.7.B,C. 8.D,E. 9.A,D. 10.A,B. 11.B,E.12.D,E. 13.B,E. 14.B,C. 四、分析题

1.答:甲、乙的断定不等值,甲断定为SAP,乙的断定等值于“班上有些同学学英语”,即SIP,所以不等值。

2. 答:A表示R关系是反对称性的,B表示R关系是传递性的,例如,“真包含关系”就可以使A,B两式同真。

基础测试(四) 一、填空题

1.与“只有通过外语考试,才能录取”相等值的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是( ),相等值的联言命题的负命题是( ),相等值的选言命题是( )。 2.已知q可取任意真值,要使 p∧?q 假,p应取值为( )。 3.若p∨?q为真,?p为真,则q取值为( )。

4.用p表示“小王是大学生”,q表示“小李是大学生”,与“如果小王不是大学生,那么小李不是大学生”相等值的选言命题的逻辑形式是( )。

5.与“如果某推理是三段论,那么此推理是演绎推理”相等值的选言命题的逻辑形式是( )。

6.若要么p要么q的取值为真,则p∨q取值为( )。 7.设?p→q与?q均取值为真,则p取值为( )。 8.若p∨q取值为假,则(p∧q)→p取值为( )。

9.若要使“只有p,才非q”与“非p或者q”均真,那么p与q的取值情况是p为( ),q为( )。

10.用p表示“小王是大学生”,q表示“小李是大学生”,与“如果小王不是大学生,那么小李不是大学生”相等值的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形式是( )。 11.由“p∨?q”为假,可知p为( ),q为( ) 。 二、单项选择题

1.若“如果某甲掌握了两门外语,那么他精通逻辑”为假,则( )为真。 A.某甲没有掌握两门外语并且不精通逻辑 B.某甲掌握两门外语而且精通逻辑

C.或者某甲没有掌握两门外语或者他精通逻辑 D.如果某甲精通逻辑,那么他没有掌握两门外语

2.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个命题中,“入虎穴”是“得虎子”的( )。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 3.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含义是( )。 A.当前件存在时,后件一定存在 B.当前件存在时,后件一定不存在 C.当前件不存在时,后件一定不存在 D.当前件不存在时,后件一定存在

4.“联言命题”可以概括为( )。 A.联言推理 B.复合命题 C.选言命题 D.负命题

5.“王英参加会议,刘明也参加会议”和“要么王英参加会议,要么刘明参加会议”这两个命题( )。

A.可同真,可同假 B.可同真,不可同假 C.不可同真,不可同假 D.不可同真,可同假

6.已知“p→q”、“?p→?q”与?p∨?q”均真,那么( )。 A.p真q真 B.p真q假 C.p假q真 D.p假q假

7.?p∧?q 与?p∨?q具有( )关系。 A.可同真,可同假 B.不同真,不同假 C.可同真,不可同假 D.不可同真,可同假 8.若“p∧q”与“p→q”均真,则( )。 A.p与q均真 B.p真q假 C.p假q真 D.p与q均假 9.下列与p∨?q相矛盾的是( )。 A.?p∨q B.?p→?q C.?p∧q D.p←?q

10.已知p←q为假,则p与q的取值情况必为( )。 A.p与q都真 B.p与q 都假 C.p 真且q假 D.p假且q真

11.与“这种商品既不实用又不价廉”这一命题不同真而又不同假的命题是( )。 A.这种商品既实用又价廉 B.这种商品既不价廉又不实用 C.这种商品或者实用或者价廉 D.这种商品或者不实用或者不价廉

12.“张方不是钢铁工人,又不是石油工人”与“如果张方是钢铁工人,那么张方不是石油工人”这两个命题( )。

A.不可同真但可同假 B.不可同假但可同真 C.可同真并且可同假 D.不同真并且不同假

13.“并非可能p”与“并非可能非p”之间具有( )关系。 A.矛盾 B.差等 C.反对 D.下反对 14.当非p真时,则( )为真。

A.必然p B.可能p C.必然非p D.可能非p 15.命题“粮食今年不必然再涨价”,其形式应是( )。 A.SEP B.□?p C.?□p D.◇?p

16.下列公式中,恰当地表达了A与I的真假关系的是( )。 A.A→I B.A∨I C.A←I D.要么A要么I 三、双项选择题

1.已知“甲不在武汉且乙在广州”与“当且仅当甲在武汉,乙才在广州”均假,下列命题中取值为真的是( )和( )。

A.甲在武汉且乙在广州 B.甲在武汉但乙不在广州 C.并非“或甲在武汉或乙在广州”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