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政府根据宏观经济指标分析宏观经济行驶后,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可简单归结为“逆经济风向”行事。

实际上就是政府以繁荣年份的财政盈余补偿萧条年份的财政赤字, 将年度财政收支平衡变为整个经济周期的财政平衡。缺点是不灵活。 功能财政和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指国家关于财政活动不能仅以预算平衡为目的, 而应以充分发挥财政的经济职能, 保持整个经济稳定发展为目的的理论。

理论思想:不能机械地运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赤字和预算盈余, 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 功能财政:相机抉择财政政策

衡量财政政策方向测度指标: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赤字和公债

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 通常做法是借债或者出售政府的资产。

政府可以向央行借债、向公众借债。两种方法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效应不同的。前者可能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对于债务融资效应的争论 传统的政府债务观点

短期直接影响是刺激消费支出,导致更高的产量和更低的失业。长期会引起国民储蓄减少, 从而减少产量。 三、财政政策效应

财政政策效应的大小取决于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斜率。 IS 曲线斜率影响:

LM 曲线不变时, IS 曲线的斜率越小, 财政政策效应越小; LM 曲线的斜率影响:

对于正常IS 曲线的既定变动, LM 曲线越平缓, 财政政策效应越大。

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不同。此时LM 曲线越平缓, 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就越小。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不同。此时LM 曲线越陡峭,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 政府开支增加~利率上升~私人消费或投资减少

政府开支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者投资支出减少称为“挤出效应”。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法定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规定一个最低限度的不得用于放贷的准备金为法定准备金,法定准备金占银行全部存款的比率为存款准备金率。 再贴现率

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 再贴现意味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从而增加了货币投放,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 再贴现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再贴现额的高低,而且会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从

而整体影响再贴现规模。 辅助性措施

信用控制、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

二、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 基础货币

包括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居民所持有的现金之和。 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居民手持现金 货币乘数

反映货币供应量和基础货币间的倍数关系,完整的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是: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

货币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和活期存款的总和;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准备金的总和。 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