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导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 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 人类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就植根于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和变革之中 4. 生产力&生产关系

5.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生产的基本要素 6.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支配作用

7. 生产资料是构成生产力的物的因素→传导体→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 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9. 物质资料生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生产,而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具有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 1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同时这种研究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揭示社会经济过程的内在规律,由此揭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11. 狭义的生产关系: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 12. 广义的生产关系:再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 13.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14. 生产是实际的起点,起支配作用;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式中间环节 15. 分配、交换和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都是由生产决定和派生出来的

16. 狭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由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上的经济关系构成的生产关系总和

的性质 17. 生产&消费

生产要素的消费;产品的消费直接是生产

直接生产过程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需要 消费可以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创造出生产的内在动机和目的 18. 生产&分配

生产要素的分配先于生产,成为生产的前提,并决定着生产的结构和产品的分配

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就是个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以及由此决定的个人在生产中的地位

19. 生产&交换

活动和能力的交换;生产资料的交换;生产单位、部门之间的交换 20.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受经济基础决定,同时又对经济基础具

有反作用

2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2.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只有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才能科学地、全面地把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真正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任务和方法 1. 科学性&阶级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史观是哲学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基本理论原理 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批判性和革命性 2. 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和变化规律

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内在矛盾,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冲破资本主义制度的桎梏,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

3. 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和变化规律

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的经验,...,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理论原则

4. 揭示经济运动的普遍规律

经济运动的普遍规律反映了社会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构成了各个社会形态和经济发展的一般基础

5.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科学抽象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等 6. 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7. 科学抽象法是重要方法:抽象到具体(揭示本质);具体到抽象(本质解释现象) 8.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历史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把握其发展和变化 逻辑方法: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思维逻辑,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9. 定量方法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1.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标志着古典资产政治经济学的建立

2. 1867年,马克思出版《资本论》第1卷,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它是在我

国长期的经济发展实践中,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1. 意义

有助于我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有助于我们科学认识当今世界复杂的经济现象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 2. 方法

掌握科学体系,基本概念和范畴 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学习比较和借鉴人类创造的经济学成果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1.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自然属性)&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 2.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必须是针对他人有用的使用价值,而且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 3. 商品的使用价值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4.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商品交换→解决矛盾 5.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6. 各种使用价值的总和表现了各种具体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为社会分工→人和自然

7. 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社会属性 8. 抽象劳动的特点

9.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 10.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基本矛盾)

11. 私人劳动:独立生产,生产资料;社会劳动:社会分工

12. 私人劳动(有用劳动、等量劳动相交换)→社会劳动 流通、消费 13.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商品经济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14.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重性

第二节 商品价值量

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3.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本身最终决定,并由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直接决定了应该或必须投入到各类产品生产上去的劳动量→商品价值量的实现程度 4. 简单劳动&复杂劳动

5.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产品量

6. 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第二章 货币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 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对一、唯一) 知识产品交换

1只绵羊(相对价值形式)=2把斧子(等价形式=绵羊价值量的等价形式) 2. 等价形式的三个特征

1) 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2) 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