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型会计”;财务会计履行反映、报告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职能,属于“报账型会计”。 (4)工作依据不同 管理会计不受财务会计“公认会计原则”的限制和约束。
(5)方法及程序不同 管理会计适用的方法灵活多样,工作程序性较差;而财务会计核算时往往只需运用简单的算术方法,遵循固定的会计循环程序。 (6)信息特征不同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时间特征不同:管理会计信息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态;而财务会计信息则大多为过去时态。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载体不同:管理会计大多以没有统一格式、不固定报告日期和不对外公开的内部报告为其信息载体;财务会计在对外公开提供信息时,其载体是具有固定格式和固定报告日期的财务报表。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属性不同:管理会计在向企业内部管理部门提供定量信息时,除了价值单位外,还经常使用非价值单位,此外还可以根据部分单位的需要,提供定性的、特定的、有选择的、不强求计算精确的,以及不具有法律效用的信息;财务会计主要向企业外部利益关系集团提供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信息,并使这些信息满足全面性、系统性、连续性、综合性、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原则和要求。
(7)体系的完善程度不同 管理会计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体系尚不健全;财务会计工作具有规范性和统一性,体系相对成熟,形成了通用的会计规范和统一的会计模式。 (8)观念取向不同 管理会计注重管理过程及其结果对企业内部各方面人员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影响;财务会计往往不大重视管理过程及其结果对企业职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2、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预测经济前景。管理会计发挥“预测经济前景”的职能,就是按照企业未来的总目标和经营方针,充分考虑经济规律的作用和经济条件的约束,选择合理的量化模型,有目的地预计和推测未来企业销售、利润、成本及资金的变动趋势和水平,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第一手信息。
(2)参与经济决策。管理会计发挥“参与经济决策”的职能,主要体现在根据企业决策目标搜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选择科学的方法,计算有关长短期决策方案的评价指标,并作出正确的财务评价,最终筛选出最优的行动方案。
(3)规划经营目标。管理会计“规划经营目标”的职能,是通过编制各种计划和预算实现的。它要求在最终决策方案的基础上,将实现确定的有关经济目标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预算中去,从而合理有效地组织协调企业供、产、销及人、财、物之间的关系,并为控制和责任考核创造条件。
(4)控制经济过程。管理会计发挥“控制经济过程”的职能,就是将对经济过程的事前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事前确定科学可行的各种标准,根据执行过程中的实际与计划发生的偏差进行原因分析,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改进工作,确保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的过程。
(5)考核评价经营业绩。管理会计履行“考核评价经营业绩”的职能,是通过建立责任会计制度来实现的。即在各部门各单位及每个人均明确各自责任情况的前提下,逐级考核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找出成绩和不足,从而为奖惩制度的实施和未来工作改进措施的形成提供必要的依据。
第二章 成本性态分析 一、 选择题
1、ACD 2、AB 3、DE 4、D 5、ADE 6、AB 7、ABCDE 8、ABC 9、ABC 10、B 11、B
二、 简答题
1、由于相关范围的存在,使得各类成本的性态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和可能转化性的特点。(1)成本性态的相对性,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同一成本项目在不同企业之间可能具有不同的性态。
(2)成本性态的暂时性,是指就同一企业而言,同一成本项目在不同时期可能有不同的性态。
(3)成本性态的可能转化性,是指在同一时空条件下,某些成本项目可以在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实现相互转化。
2、成本性态分析的程序是指完成成本性态分析任务所经过的步骤。共有以下两种程序: (1)分步分析程序。在该程序下,要先对全部成本按其性态进行分类,即按定义将其分为包括混合成本在内的三个部分;然后再进行混合成本分解,即按照一定技术方法将混合成本区分为固定部分和变动部分,并分别将它们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合并,最后建立有关成本模型。
(2)同步分析程序。在该程序下,不需要分别进行成本按其性态分类和混合成本分解,而是按一定方法将全部成本直接一次性地区分为固定成本总额和变动成本总额两部分,并建立有关成本模型。 3、成本性态分析与成本按性态分类是管理会计中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范畴。它们的区别是:第一,性质不同。前者既包括定性分析,又包括定量分析,后者则仅仅属于定性分析;第二,最终结果不同。前者最终将全部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个部分,并建立相应的成本模型;后者只要求将全部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大类。它们的联系在于:两者都以企业的成本为对象,在一定的条件下,成本性态分析要以成本按性态分类为基础。 三、计算题 1、解:(1)用高低点法:
单位变动维修费(b)=(2600-2000)?(5000--3000) =0.30(元/小时) a=y-bx =2600-0.3?5000=1100(元) 或:
a=2000-0.3?3000=1100(元) (2)回归直线法:
b?n?xy??x.?yn?x?(?x)22
=(6?60490000-25600?14000) ? (6?111780-25600?25600) =0.296(元/小时)
a?(?y?b?x)n
=(14000-0.296?25600)/6 =1070.40(元)
(3)7月份的维修费为:
1100+0.30?4600=2480(元)
第三章 变动成本法 一、 选择题
1、B 2、C 3、C 4、A 5、ABCD 6、ABCD 7、AE 8、AB 二、 简答题
1、变动成本法的优点:
(1)变动成本法能够揭示利润和业务量之间的正常关系,有利于促使企业重视销售工作。 (2)变动成本法可以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便于科学的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 (3)变动成本法提供的成本、收益资料,便于企业进行短期经营决策。 (4)采用变动成本法简化了成本核算工作。 变动成本法的缺点:
(1)变动成本法所计算出来的单位产品成本,不符合传统的成本观念的要求。 (2)变动成本法不能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 (3)采用变动成本法对所得税有一定影响。
2、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应用变动成本法,首先要求进行成本性态分析,把全部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尤其是要把属于混合成本性质的制造费用按生产量分解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两部分;应用完全成本法则要求把全部成本按其发生的领域或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
(2)产品成本及期间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在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全部由变动生产成本构成,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期间成本由固定性费用构成;在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包括全部生产成本,期间费用则仅包括全部非生产成本。
(3)销货成本及存货成本水平不同: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因而没有转化为销货成本或存货成本的可能;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成本计入产品成本当期末存货不为零时,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需要在本期销货和期末存货之间分配,被销货吸收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计入本期损益,被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性制造费用递延到下期。
(4)常用的销货成本计算公式不同:
在变动成本法下,本期销货成本=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本期销售量
在完全成本法下,本期销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发生产品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5)损益确定程序不同:在变动成本法下,只能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营业损益;在完全成本法下,则必须按传统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营业损益。
(6)所提供信息的用途不同。这是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之间最本质的区别。
3、答:贡献边际率是指贡献边际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
将贡献边际率和变动成本率联系起来,有以下关系成立:贡献边际率+变动成本率=1。 贡献边际率和变动成本率属于互补性质,变动成本率越高,贡献边际率越低、盈利能力越小;反之,变动成本率越低,贡献边际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强。 三、 计算题
1、解:用变动成本法编制1997年-1999年的收益表: 摘 要 销售收入 变动成本: 变动生产成本 1997 80000元 30000元 1998 48000元 18000元 1999 96000元 30000元 边际贡献 减:期间成本 固定生产成本 固定推销及管理成本 期间成本合计 净收益 50000元 20000元 15000元 35000元 15000元 30000元 20000元 15000元 35000元 (5000)元 60000元 20000元 15000元 35000元 25000元
1997年生产量=销售量,所以,全部成本法计算的净收益=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净收益。 1998年生产量>销售量,所以,全部成本法计算的净收益=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净收益。相差数=2×4000=8000(元)。
1999年生产量<销售量所以,全部成本法计算的净收益<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净收益。相差数=2×2000=4000(元)。
第四章 本量利分析
一、 选择题
1、ABCDE 2、ABE 3、AC 4、BC 5、CDE 6、D 7、A 8、D
二、 简答题
1、本量利分析所涉及的许多模型是基于以下假设而确立的:
(1)成本性态分析的假设。即假定本量利分析所涉及的成本因素已经区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类,相关的成本性态模型已经形成。
(2)相关范围及线性假设。即假定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产销业务量范围内,成本水平始终保持不变,单价也不因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
(3)产销平衡和品种结构不变假设。即假定企业生产出的产品能达到产销平衡。
(4)变动成本法假设。即假定产品成本是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并按贡献式损益程序确定营业利润。
(5)目标利润假设。即假定有关利润指标是经过预测而确定的目标利润。
2、本量利关系图是利用解析几何原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建立的,能够全面反映成本、业务量和利润等因素之间依存关系的图象。本量利关系图不仅能够反映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销售收入和利润等指标的总量水平,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单位贡献边际等单位量水平;并揭示保本点、保利点、安全边际量和安全边际额等指标的水平,描绘出相关范围、亏损区和利润区的形状和大小。
三、 计算题 1、解:(1)销售量=销售收入?单价=150000?40=3750件
(2)12000=150000-(固定成本总额+3750×单位变动成本) 得出:固定成本+3750×单位变动成本=138000
(3)根据下年度资料有:
150000×(1-10%)-〔固定成本总额+3750×(1-10%)×单位变动成本〕=12000(1-75%)
得出:135000-(固定成本总额+3375×单位变动成本)=3000 经过解方程,得出:
单位变动成本=16元,固定成本总额=78000元 (4)保本销售量=78000/(40-16)=3250件 2、解:(1)
品 名 销售量(件) 单价(元) 单位变动成本(元) 单位贡献边际(元)贡献边际率 销售收入总额(元) 销售比重 综合贡献边际率 甲产品 40 900 720 180 20% 36000 9.09% 1.82% 乙产品 80 2000 1800 200 10% 160000 40.4% 4.04% 丙产品 20 1000 600 400 40% 20000 5.05% 2.02% 丁产品 60 3000 2100 900 30% 180000 45.46% 13.64% 合计 - - - - - 396000 100% 21.52%
综合保本销售额=30000/21.52%=139405.21(元)
甲产品保本销售额=139405.21×9.09%=12671.94(元) 乙产品保本销售额=139405.21×40.40%=56319.71(元) 丙产品保本销售额=139405.21×5.05%=7039.97(元) 丁产品保本销售额=139405.21×45.46%=63373.61(元) 预期利润=(396000-139405.21)×21.52% =55219.20(元)
第五章 预测分析 一、 选择题
1、ABDE 2、E 3、ABE 4、AD 5、ABCD 6、ABCD 二、 简答题
1、预测分析一般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确定预测对象。即确定预测分析的内容、范围、目的和要求。
(2)收集整理资料。即收集尽可能多的相关经济信息,同时对所收集的大量资料进行整
理、归纳,找出与预测对象有关的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3)选择预测方法。即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4)分析判断。
(5)检查验证。即将本期实际发生数与前期预测数进行比较,计算并分析差异,以便在
本期预测中加以改进。 (6)修正预测值。 (7)报告预测结论。
2、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规律为:
(1)只要固定成本不等于零,经营杠杆系数恒大于1。 (2)产销量的变动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反。 (3)成本指标的变动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同。 (4)单价的变动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反。 (5)在同一产销量水平上,经营杠杆系数越大,利润变动幅度就越大,从而风险也就越大。 三、 计算题
1、解:8月份销售量预测数=0.4×800+(1-0.4)×780 =788(公斤)
2、解:产销量变动率=(14000-12000)?12000=17% 利润变动率=(300000-200000)?200000=50% 经营杠杆系数=50%?17%=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