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网络流行语中的语言变异现象浅析
作者:王红梅 王翔鸿 梁中伟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04期
【摘要】语言的变异是网络交际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词汇是语言各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子,形形色色的网络流行酷语主要通过词汇的变异和发展表现出来,并影响日常交际用语。本文对网络流行语中的语言变异现象、构成方式进行了归纳分析,并阐明了对这一现象所持有的看法观点。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 综 述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深入,网民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评论。于是诞生了“次奥”“路过”“打酱油”等流行语,表示第一时间对某事件形成关注和讨论。而像“蛋疼”、“拙计”、“中二”等词也都是在网络爆红之后,才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之中。语言变异现象始终是汉语言文学研究的热点,网络流行语中这些特殊的词语变异现象当然值得注意,即词语原有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被打破,或者改变词语原有的能指形式,或者赋予词语原有能指以新的所指内容,使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甚至语义内容都发生某种程度的偏离。 一、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
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网络上的年轻人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創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这就使得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1、网络载体的普及性使表达途径提供了可能
网络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互联网信心中心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是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是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预示着更多的经济活动步入互联网时代。网民已然成为一个特殊的社区群体,在网络社区里,人们有自己的语言习惯,有自己的名称地位,有自己的权利自由。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2.0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传播的方式也更是日新月异。而其中对传播影响最大的非自媒体莫属。当前,以微博为代表的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媒体,已成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和新兴舆论场。而微博最大的特点就是简短,有着140字的限制。正是因为这样的限制,强制规范了我们使用简短的语言概述自己的表达。另一方面,因为简短地表达很难系统的“字明其意”,这就需要利用大众公认的意义符号来传达文本内容的实质。
2、网络交际的娱乐性使表达方式变得幽默生动
网络流行语借助旧词新用、语义别解、谐音、重叠等词汇变异形式,在调侃中不但非常形象,而且调节了气氛,形成一定的幽默轻松效果。这也是网络流行语得以蹿红的重要原因。如“淘宝体”的亲切,“咆哮体”的激动与幽默,“甄嬛体”的“说人话”带来的反转喜剧效果,“高晓松体”的生动表现在对行业的调侃描述上等等。
网民的相对年轻化使得网络流行语充满青春与活力,他们创造出许多生动有趣的网络流行语,营造出了轻松幽默的阅读气氛。如:黑旺财——《唐伯虎点秋香》中的一条狗,狗者,犬者,黑犬,就是默。驴友——泛指爱好旅游,经常一起结伴出游的人。菜鸟——原指电脑水平较低的人,后来广泛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指在某领域不太拿手的人。 3、网民群体的极化性使表达实质得到民意共鸣
近几年,网络的迅速发展也在一定意义上拓宽了民意表达的渠道,尤其是微博的发展更是将民意表达推向一个高潮。而随着“自由”、“民主”、“权利”等意识的渐渐觉醒,广大群众要求自由表达的呼声越来越大。在还没有达到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条件下,以一种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