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函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函数的概念,在具体情境中分清哪个变量是自变量,谁是谁的函 数,会由自变量的值求出函数值。
(2)经历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函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感悟运动变化的观点。 【学习重点】
掌握函数的概念,了解自变量、函数值的概念。会区分函数和函数值。 【学习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列出函数关系式。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一台彩色电视机屏幕的对角线长度是34英寸,它合多少厘米?(1英寸=2.54厘米)
(2)如果某种电视机屏幕的对角线长度是x英寸,换算为公制是y厘米,试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
(3)在y与x的关系式中,哪些量是常量?哪些量是变量?y的值是由哪个变量的取值确定的?
(4)说一说,你家的电视机是多少英寸的,合多少厘米?
(5)研究5.3节、5.4节中的例子,你发现变量y与x之间有什么关系? (6)上面题中y叫做x的函数,请同学们探讨什么叫函数?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教师归纳后得出结论:y的值都是由x的取值确定的。
总结:在同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变量y的取值是由变量x的取值惟一确定的,我们把y叫做x的函数,其中x叫做自变量。课本的例子中,86.36是关于字母x的代数式2.54x当x=34时的值,也叫做函数y=2.54x当x=34时对应的函数值。
(二)精讲点拔:
例1、人行道由小正方形水泥地砖铺设而成,图5-1是小正方形水泥地砖的一种铺设方式:
① ② ③
①按图5-1中的图①,②,③的次序这样铺设下去,第④个图形中有多少块小正方形水泥地砖?
②如果用n表示上述图形中的序号,s表示相应图形中小正方形水泥地砖的块数,写出s与n之间的关系式,指出在这个问题中哪些量是常量,哪些量是变量,哪个量是哪个量的函数?
③在序号为100的图形中,一共有多少块小正方形水泥地砖?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后,师生共同分析、探讨。
教师点拔:在图5-1中,图①中共有3×5块小正方形水泥地砖,图②中有5×5块小正方形水泥地砖,图③中共有7×5块小正方形水泥地砖。从第②个图形开始,每个图形都比它前面的一个图形多2列水泥地砖,因此第④个图形应当有9×5=45块水泥地砖,根据此规律,第n个图形中小正方形水泥地砖的块数是5(2n+1)。
解:(1)第④个图形中有45块小正方形水泥地砖。
(2)第n个图形中小正方形水泥地砖的块数应当有5(2n+1)即:s=5(2n+1),在这个问题中,5、2、1是常量,s和n是变量,s是n的函数。
(3)当n=100时,s=5×(2×100+1)=1 005(块)。 本题还有哪些不同的解法?与同学交流。 三、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1.如果三角形一边的长为x厘米,这条边上的高为6厘米,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y=_________平方厘米;当x=4厘米时,y=________平方厘米。 2.当x=2及x=-3时,分别求出下列函数的函数值:
①y=(x+1)(x-2) ②y=2x-3x
3.某种型号的计算器单价为40元,商家为了扩大销售量,现按八折销售,如果卖出x台这种计算器,共卖得y 元请写出用 x表示y的表达式,在这个问题中,哪些量是变量?哪些量是自变量?
4.已知1立方米的质量是7.8克,写出一个立方体的钢块的质量y(克)与着个立方体的棱长x(厘米)之间的表达式。 四、达标检测
1、已知长方形的周长为24厘米,它的长为x 厘米,宽为y厘米,则y 与x 之间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当x=3时,y=__________;当x=10时,y=___________
2、设地面(海拔为0千米)气温是20C,如果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C,则某地的气温t(C)与高度h(千米)的函数关系式是________ ,__________ 是__________的函数。 3、已知:y=
。
。
。
2
2x?4。求: x?31、-2时x的值。 3①当x取1、-1时的函数值;②当y=-
4、已知地面温度是20℃,如果每升高1km,气温就下降6℃,请写出气温t(℃)与高度 h(km)的关系式,并求出高度分别为2km、5 km、7 km时的温度。
5、一个小球由静止开始在一个斜坡上向下滚动,其速度每秒钟增加2米,到达坡底时,小球速度达到40米/秒,求:
(1)小球速度与时间之间的表达式; (2)3.5秒时小球的速度;
(3)几秒时小球的速度达到16米/秒? 五、课堂小结
1、在同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都能随之确定一个y值,我们就把y叫做x的函数,其中x叫做自变量。如果自变量x取a时,y的值是b,就把b叫做x=a时的函数值。
2、如果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用一个数学式子表示出来,我们就把这个数学式子叫做该函数的表达式。 六、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5.5第1,2,3题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