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或事物环境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改变,否则就会酿成大祸。
词解:
过:路过 岂:难道 任:处理 方:正
婴儿:这里指小孩 遽:就
悖:荒谬、错误
引:牵拉 哉:句末语气助词
有...者:有....(什么样的)人
7.5 楚人有不识姜者
楚人有生而不识姜者,曰:“此从树上结成。”或曰:“从土里长。”其人固执己见,曰:“请与子以十人为质,以所乘驴为赌。”已而遍问十人,皆曰:“土里出也。”其人哑言失色,曰:“驴则付汝,姜还树生。”。北人生而不啖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姜产于土,而曰树结;菱生于水,而曰土产:皆坐不知以为之故也。
译文
有个从小就不认识生姜的楚国的人,说:“这是从树上结成的。”有人说:“是从土里长成的。”那人固执己见,说:“让我与您问十个人,用所骑的驴为赌注。”然后问遍十个人,都说:“出自土里。”那人哑然失色道:“驴交给你,姜却还应该是树上生成的。”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姜生长在土里,(他)却说是树上长的;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词语解释 1.或:有人。 4.执:坚持。 7.欲:想要。
2.付:交给。
3.固:顽固。 6.去:去除,去掉。 9.或:有的人。
5.子:你。并:连同。 8.坐:因为,由于。 11.曰:说。
10.而:表示转折,此指却 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13.北人:北方人。
12.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煮着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
14.以:用来。
15.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7.啖:吃。 20.何:哪里。 23.护:掩饰。
16.仕于:(仕途)在……做官。于,在。 18.并壳:连同皮壳。 21.识:知道。 句子解释
24.短:缺点,短处。
19.食:食用,此可指吃。 22.答:回答。 25.席:酒席。
1)某人哑然失色:那人说不出话来,脸上失去了表情。
哲学思考
36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矛盾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即矛盾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它要求人们正确对待矛盾,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并善于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37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8 第38单元
8.1 狂泉
昔(1)有一国,国有一水,号曰“狂泉”。国人饮此水,无一不狂。唯(2)国君穿(3)井而汲(4),独得无恙(5)。国人既(6)并(7)狂,反谓国君之不狂为狂。于是聚谋(8),共执(9)国君,疗其狂疾,针药莫不毕(10)具(11)。国君不任(13)其苦,于是到泉所酌(14)水饮之,饮毕便狂。君臣大小,其狂若一,众乃欢然。
注释
1.昔:曾经 4.汲:打水 7.并:都
2.唯:只有 5.恙:病
3.穿:凿,挖掘 6.既:已经 9.执:抓住 12.胜:承受
8.谋:计划,商议 14.酌:舀水
10.毕:全部,都 13.任:经受
11.具:具备,具有
译文
从前有一个国家,国内有一汪泉水,名叫“狂泉”。国内的人喝了这水,没有一个人不发狂的,只有国君凿井取水喝没事。国人都已经疯了,反而认为国君不疯的才是真疯。于是国人就聚集起来谋划,抓住了国君,治疗国君的疯病,用艾草熏灼、针灸、吃药,没有不用的。国君不能承受这种苦难,于是就去了“狂泉”的所在地,舀泉水喝,喝完就疯狂了。全国上下,国君臣民,都得了一样的疯病,国人都很高兴。
文言知识
恙。“恙”指“病”、“病害”或“病痛”、上文“故无恙”,译为唯有国君没害上狂。又引申为“意外的不幸事”,如成语“安然无恙”,译为很平安,没发生意外或不幸的事。今人写信常说“别来无恙”,译为分别后没发生什么意外的事。
启示
多数人的荒谬有时竟会成为“真理”,但它的本质仍然是荒谬。如果在黑白颠倒的世界里,除你外所有人都说那张白纸是黑的,你能勇敢地站起来说那是白的吗?你是否会狐疑的询问自己:是否是我记错了?或是我原本就是错的?
在举国上下只流行一种荒诞的意识、只贯彻一种虚伪的做法的情况下,一个有健康头脑和正常行为的人,要想在众人颠倒黑白的环境里坚持公正的原则,的确是极其困难的。
中心意思:坚持真理,勿要随波逐流。
思考与练习
1.翻译:唯国君穿井而汲,故无恙。
答案:只有国君打井取水饮用,所以没发狂。
2.国君的可悲在于:_______ ①不识时务;②屈从;③无自知之明;④不能坚持真理;⑤独断。 答案:②④
38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8.2 鼠技虎名
楚①人谓虎为“老虫”,姑苏②人谓鼠为“老鼠”.余官长洲③,以事至娄东④,宿邮馆,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有声.余问故,阍童⑤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 \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良足发笑.
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堂皇之上,端冕垂绅,印累累而绶若若者,果能遏邪萌,折权贵,摧豪强欤 牙帐之内,高冠大剑,左秉钺右仗纛者,果能御群盗,北遏虏,南遏诸彝,如古孙吴起翦之俦欤骤而聆其名,赫然喧然,无异于老虫也;徐而叩所挟,止鼠技耳.夫至于挟鼠技,冒虎名,立民上者,皆鼠辈.天下事不可不大忧耶!
译文
楚地的人称老虎为老虫,苏州人称老鼠为老虫。我在长洲做县令的时候,因为有事到了娄东,住在客栈里,把烛吹灭我就睡了。忽然听得碗碟叮当有声,我便问看门的童子是怎么回事,童子答道:“是老虫闹腾。”我是楚地人,(一向称老虎为老虫,听说是“老虫”,)很是害怕,说:“城里怎么会有这种野兽?”童子说:“不是别的兽,是老鼠。”我问他: “老鼠为什么叫老虫?”童子说这是吴地的风俗,世世代代都是这么叫这么传下来的。啊哈!老鼠冒老虎之名,致使我吓得要逃走,真是可笑。然而今日天下冒虎名以欺世的也真不少!那些堂而皇之戴官帽穿官服掌大印披绶带的有权有势的人,果真能阻止邪恶萌生、抑制权贵、打击豪强吗?军营之内,那些戴高帽、佩长剑,左边拿着斧钺右边握着大旗的人,威风凛凛,但能够抵御强盗,北阻北邻部落入侵,南挡南方部族冒犯,如同古代良将孙武、吴起、王翦那样的有勇有谋吗?猛然间听到这些文臣武将的大名,真可谓大名鼎鼎,声震远近,令人惧怕得很,如同见了老虎一般;但慢慢地就品出味道来了,这些人充其量,
不过是玩弄鼠辈的伎俩而已。哎!那些以鼠辈伎俩,而冒充虎之威名的权党们,都是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鼠辈啊,这关系到天下危亡的大事怎么能不叫人担忧呢?
注释
① 官:做官 ③ 胜:非常 ⑧辈:某类人
②以:因为
③就:开始
⑤他:别的 ⑨姑苏:苏州。
11:长洲:古地名,今苏州吴县。
⑥耳:罢了⑦挟:要挟 ⑩阍童:守门的小伙子。
启示
只有老鼠之流的雕虫小技敢冒老虎的威名。指当权者凭着自己的权势欺压百姓。
8.3 北人不识菱者
读音:běi rén shí ling寓意:比喻强强辩别,护其短处。
古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39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译文
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注释
菱:即菱角,又名水栗、菱实,是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菱的果实,菱角皮脆肉美,蒸煮后食用,亦熬粥食。菱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味甘、平、无毒。具有利尿通乳,止消渴,解酒毒的功效。
北人食菱的道理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因此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而不会有人笑你,说不定这个你不会的问题也因此弄清楚了呢。
注释
1.并:一起。 7.曰:说。
8.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煮着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3.啖:吃。 16.何:哪里。 19.护:掩饰。
12.仕于:(仕途)在……做官。于,在。 14.并壳:连同皮壳。 17.识:知道。
2.去:去除,去掉。 5.或:有的人。
3.欲:想要。
6.而:表示转折,此指却
4.坐:因为,由于。
15.食:食用,此可指吃。 18.答:回答。
20.短:缺点,短处,不足之处。 21.席:酒席。
句子翻译
1:仕于南方:在南方做官。
2:席上啖菱,并壳入口:一次他在酒醉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寓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实,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