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第二章自测题

第二章自测题

(请认真闭卷自测,自查学习本章的效果。不掌握理论,是难以实践的,何况,我们的理论本身就往往阐明了应如何实践;每题16分,卷面4分,总分100。) 一、为什么“双主体论”是错误的?如何理解教与学的和谐关系?

答:我国从二十多年前的“主体热”辩论到当前的课程改革,在批判教师中心主义和儿童中心论的同时,却流传着一种观点:教时,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学时,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这就是“双主体论”。

“教师和学生都是认识的主体”,没错,因为凡是实践着的人都是认识的主体。然而,即使单纯从认识论来剖析,两者并不能等价齐观:学生的认识是为了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而教师的认识是为了培育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教学是个和谐的矛盾统一体。然而,“双主体论”却把教与学割裂开来,从而造成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关于“主导作用”的阐述,几乎都解读为:启发、诱导、点拨、指引等等。那么,为什么还要一定采用这个充斥着教师主宰一切的陈旧用语“主导作用”呢?新话才能解决现实的新问题。还是采用“引导作用”好!虽然变了一个字,但却表达了两种对立的教学思想!

就教学的本质而言,教与学这对矛盾实乃和谐的偏主关系。

教学的变化是永恒的,教学的思维是发展的,但教学的本质却是客观存在的。人间真谛并非一定是深奥难懂的,教与学和谐的偏主关系其实是很平凡的。我国民间早就归纳出了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至理名言:“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不是“背”进来、“抱”进来、“拉”进来,而是“引”进来;“进门”的路,还要学生自己去走;进了门,能不能学有所获,最终只能“在个人”了。

这真是大道至简:用朴素的草根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思想认识。这可以说是最深刻、最准确、最形象、最生动、最通俗地表达了师生关系的精神特质和道德价值。真理的科学美总是表现为简洁美,表达的繁杂恰恰说明没有抓住本质。

这种“教学职能观”,确立了学生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主体地位,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既调动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还实现了它们各自的职能。虽然没有强调教师在认识论上的主体地位,但却定位致和,从使命方面对教师提出了“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这一更崇高的职能观,返璞归真,更切合教学的客观规律。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它有哪些基本特征?核心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要

抓住一个“思”字?

答: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课程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最终归宿。其具备以下四条基本特征: 1.能动性,能动性是指学生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具备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能够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认识客观世界,并运用这种认识去不断地完善自我。 2.独立性,独立性是指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能由别人代替,也无法代替。 3.创造性,创造是人类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的充分表现,学生也不例外。

4.基础性,人的一生都在追求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学生时代则是为人一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打好基础的年华——为生存打好基础,为做人打好基础,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为不断发展打好基础。

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特征是:独立性

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核心特征是独立性,独立性真正实现了,学生一定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基础性也就有了实现的保证。

主体地位的关键是独立思考,从抓主要矛盾来看,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思维的独立性,即独立思考,这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教学思想。

思维的独立性,显然可以用现代心理学中同化理论得到论证。 学生主体地位的的灵魂,归结为一条成语:独立思考。 一个“思”字,抓住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要害。

学贵善思,学贵善悟,这就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精要。 学生主体地位的外在表现形式,集中的表达为一个“思”字。

三、如何理解教师的引导作用?它有哪些特征?核心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启发教学的纲领?为什么要抓住一个“诱”字?

答:在教学系统中,教的真正含义乃是使学生真正地学,是促进和优化学生的学。就是说,教师不仅仅要充分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就是要以平等、开放、合作、民主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创造一切条件,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仅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引路人,以便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个性向着全面和谐发展转化。

教育就是引导。正如孟子所言:“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正如朱熹所论:“指引者,师之功也。”后汉末年儒家学者徐幹则给予恰当的比喻:“大禹善水,而君子善导;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是以功无废而言无弃也。”这一切,我们则称其为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也具备四条基本特征。 1.情感性,情感性是指情感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意因素。它是优化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保障。

2.启发性,引导作用能否发挥功能,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地实施启发教学。这是我国优秀传统教学理论的核心,其实质是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和谐关系,也是一切施教策略、措施和方法的灵魂。

3.促进性,要搞好教学必须使教学适应学生的年龄思维特征。然而,单纯的适应性则是消极的,积极的应该是实现促进性。

4.反馈性,反馈性是指引导作用要保证学生始终沿着三维教学目标和谐发展,必须沟通教与学、学与学,以及其自身的反思等多向反馈回路。

教师引导作用的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就是实施启发教学。有了启发性,就必定具有情感性,也就易于实现促进性和反馈性。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十二字箴言,可以说是启发教学的纲领。启发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反映客观教学规律的教学思想。从古到今,不管具体的教学方法的名目如何繁多,具体的教学策略如何多变,但是,凡是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教学,其灵魂必然是启发教学。

总之,愤启悱发是我国优秀的教学理论,也是我国优秀教学经验的结晶。 教师引导作用的精华。归结为一条成语:循循善诱。 一个“诱”字,抓住了教师引导作用的要害。

教贵善诱,教贵善导,这就是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精要。 教师引导作用的外在表现形式,集中的表达为一个“诱”字。

四、教学的四大规律是什么?分别怎样理解?

答:1、为师之道的根本:教师引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和独立性:师者,诱也;学者,思也。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全面的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千方百计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特征: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基础性。引而不发,因人善喻,不言之教,大爱无疆,这就是为师之道的根本。

2、为学之道的灵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凡事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就是客观与主观应有的和谐关系。就成人成才来看,千百年来的客观实际是,“深造”依赖于“自得”;古今有成就者,或者说,任何人要办好任何事情。既不是“生而知之”,也不是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