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梳理)修改版

指数居于较高水平的地区约占27%;二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的地区约占40%;三是居于较低水平的地区约占33%) 2.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中央应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专科,以及一些示范性的高等职业学校,其它归地方政府部门或团体承办。)3. 确立新的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实施不同要求的管理(一是教学科研型大学。二是教学型大学。三是专科和高等职业学校)4.确立各层次的比例和重点。(总体上高教应实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统一的发展战略)

三、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问题及调整策略

1、举办者和办学者成分及其关系的调整(要促使举办权多元化,前提是举办者和管理者可以分离,多元化是指国立、公立和私立。办学者成分的改革就是要根据情况精简机构和人员)2、形式结构的调整在于多样化和一体化的协调(一体化的条件:一是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二是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多样化是绝对的,一体化是相对的,在一体化中存在着多样化)3、客观科学制定各层次的发展目标(现在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与同类型或同系统的本科院校合并,二是向高等职业学校发展)4、科类结构的调整以综合化为基础,达成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可累结构的综合化有两个层次,第一各层次是指各科类之间的综合,如建立二级学院,形成学科群;第二个层次指在每一个科类间,通过课程的综合化来实现。) 高等教育结构的范畴:

宏观结构:层次(水平结构)结构、类型结构、形式结构、管理体制结构、地区分布结构 微观结构:种类(专业)结构、师资结构、财政结构、学生结构、教学结构

形式结构概念:指不同教学形式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按学习时间分,主要有全日制、半日制和业余制;按学习空间分可分为面授、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刊授和自学考试。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原则:1.适应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追求经济效益原则、4.处理好改革与发展、近期与长期、稳定与调整的关系 5. 合理性原则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能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品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是办好高等学校的关键。 (一)高校教师的作用

1、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2、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这是高等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2、开展科学研究 3、为社会服务 二、高校教师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二)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三)教师劳动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 三、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一)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二)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1.学术造诣深理论基础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掌握与本学科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和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学术思想活跃,教学、科研成果卓著,在国际国内学术界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2.治学态度严谨,能起到设计组织和指导课题的作用。3.有较强的科研管理和组织领导能力。4.学术民主,具有团结协作精神) 四、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和使用原则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 1.职务结构(教师队伍内部各级职务的比例)2.学历结构(教师队伍最后学历的构成状况)3.年龄结构(教师队伍的年龄构成状况)4.专业结构(教师队伍中各专业教师的比例状况) (二) 高校教师的调整 人才积压、人才浪费、近亲繁殖

逐步建立完全意义上的聘任制 薄弱急需教师的专业、学校和地区 教师的调整和合理流动改变教师队伍近亲繁殖现象

优秀大学教师的特征:

1 学识渊博 2 高明的演讲家 3 课程资源丰富 4 亲和力和威信的统一5 头脑敏锐,有创造性6 个性魅力。坚定、执着、幽默、体态语言7 把研究和教学溶为一体8 自己是一个快乐的人

11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学生

高等学校的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高等学校在实施教学和学生管理等工作中,必须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分析研究大学生的特点,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一、高校学生生理发展特征 (一)生长发育的一般特征 (二)内分泌的发育与性成熟 (三)神经系统的发育

二、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5个方面)

(一)认知活动的发展特征(又称智力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过程)

1、观察力(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达到相当水平,观察范围也有扩大)2、注意力(稳定,能较好地完成注意分配和转移)3、记忆力(逻辑记忆为主,记忆的准备行、准确性、持久性和敏捷性等品质已发展完善,达到逻辑记忆的顶峰)4、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高度发展思维的逻辑性、独立性、创造性等思维品质逐步完善)5、想象能力(动机出于目的和需要,内容受知识经验的制约,程度反映客观现实及专业学习的学习实践)

(二)情感发展的特征 ? 1、高校学生情感丰富多彩,且不断社会化2、高校学生情感活动的强度大,不稳定,两级性表现突出3、高校学生的情感在表现形式上不断间接化,情感的持续时间更长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特征 ? 1、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分化、矛盾和统一2、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要求和能力显著增强 3、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社会化 ( 四)个性倾向性的发展特征 ? 1、兴趣广泛而稳定 2、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完善3.远大的动机逐步确立 4、理想和信念逐步稳固

(五)个性心理的发展特征 1、气质特征 2、性格特征 三、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一)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 (二)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三)群体成员的互动性 (四)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四、高校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

(一)大一新生 1、踌躇满志但缺乏远大的理想2、建立了新的思维模式,但没有脱离中学时代的习惯和意识3、思想单纯,可塑性大4、渴求知识,但专业思想不巩固5、渴望温暖和友谊6、要求自由和民主,但缺乏自治和自立能力 (二)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1、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不稳定性2、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3、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增强4、层次差别日益显著5、性心理升华,开始公开追求异性 (三)高年级学生特点 1、思想成熟,自主意识增强 2、 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强 3、关注毕业分配 五、当前大学生问题的研究中应加强的方面

(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二)大学生的经济生活 (三)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高校师生关系概述

主要表现在高校师生间的直接交往和相互联系。高校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体现了一种师生间的互动关系。作为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相近学科领域的知识,还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依靠教学活动本身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能力。二位一体:既重视教师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也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教师信誉度低,师生关系凸显信任危机;教师工作作风专制,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师生关系满意度趋低,师生关系受到新标准的挑战;师生交流少,感情冷漠; 利益本位思想浓厚,师生关系功利化 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师生关系疏离,交往主要限制在专业范畴,其中又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

原因主要是:高校规模扩大;教师忙于科研和服务;大学实行的“班主任辅导员制”。 我国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

1.高校教师的社会法律地位。2.教师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军,承担着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3.决定于教师的劳动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人们对这种作用的认识程度。教师社会地位的高低,最终取决于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自己对社会的贡献与作用大小。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出色地履行教师职责,才能真心赢得社会的尊重。在我国现今经济条件下,教师的经济待遇与社会地位的提高要有一个过程。 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意义有哪些?

1、有利于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高校教师的合理流动。2、优化了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加强了高校的学科建设。3、有利于形成竞争上岗的局面,提高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平。 二、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12

1.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124页)2.高校师生间的心理关系(125页)3.高校师生间的道德关系(126页) 三、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1、在高校师生教育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2、高校师生心理关系建立在平等和民主基础之上 四、制约高校师生关系的因素

(一)师生角色特点(二)师生相互期待作用(既友相互的认知和接受,也有相互的希望与要求) (三)师生个性因素(师生在个性上存在差异,不利于师生间及时沟通和理解)(四)教师领导作风

1.专制型 2.放任型 3.民主型(民主有利于团体活动的进行和活动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人格特征,如平等、协作、团结、自制、独立钻研等) 五、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特点。教学过程会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想交流的、充满乐趣的过程,成为师生平等合作、共同探索的统一过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的,有赖于师生共同努力。需要注意3点: 1.加强理解和沟通:(交往是基本条件和途径,教师要增强交往意识提高主动性增加交往时间;打破教学满堂灌做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积极参加学生的课外活动)2.重视审视教师的权威(教师的权威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能力、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职业品质的修养水平)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习是学生自己独立主动的活动,教师应明确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经常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思考,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第八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 一、教学静态分析

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它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介(包括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构成的系统,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系统中通过媒介进行的传递信息的双边活动。 ?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系统中通过媒介进行信息传递的双边性活动。 教学系统示意图 二、教学过程概述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及其特征: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动态过程而展开就称为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体力,形成思想品德和良好个性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本质上是教师指导下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 教学过程有三个特点:

其一、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其二、学生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其三、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知识传授过程,又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的特征 : 双边性 、 目的性 、 中介性

高校教学的特点 1教学任务的多样性 2 教学内容的高深性 3 教学对象的差异性 4教学情境的复杂性 5 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引导性 间接性 发展性 三、教学过程的规律

(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内容由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转化的规律(实习和学习课本知识)。(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相统一,又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主的规律。(三)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注重教学中理论的先导性,社会定向性与自主选择性的规律。(四)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注重学习的自主性规律。 教学过程的因素分析

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二因素(教师和学生)、三因素(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四因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七因素(学生、目标、课程、方法、环境、反馈、教师这是我国学者李秉德所持的观点)

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学生和环境

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而把方法、手段理解为使这些因素得以相互产生联系的信息传递工具而单独加以考虑。 总的看来,对教学要素的理解,最无可争议的是教师与学生。

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一点,应该说是基本正确的,提倡重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不应该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相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如何,应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如何的一个尺度。

13

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

(一)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二)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三)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四)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五)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六)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教学过程的六个阶段:

一、做好准备,激发动机二、感知教材,构成表象 三、理解教材,形成概念四、巩固知识,增强记忆五、运用知识,促进迁移 六、检查效果,获得反馈

学生学习知识是个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建构,个体总是通过原有的认识结构以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获得。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教学过程是人的生命历程,是双向交流的过程。

在教学中,对教师而言,上课是人的交往,而不是单独的劳作;是艺术创造,而不仅是教授;是生命活动和自我实践的方式,而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是自我发现和探索真理的过程而非简单地展示结论。 (一) 要了解学生。 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思想水平;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了解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状况及取向;了解他们的困惑以及在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了解他们的个性、爱好、兴趣等等(二) 教育教学 要针对学生的状况来进行最为有效的方式是“长善救失”,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让学生自己将其生长、放大,以其去克服自己身上的消极因素。要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三) 要探求教学规律,懂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责任所在,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教师的作用:

1. 选择教育资料(导向)2. 激活知识(兴趣)3. 优化环境教师的魅力在于激发学生的欲望和兴趣 五、 大学教学的任务、作用与地位 (一)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1.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结构优化 2.促进学生能力发展3.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个性品质形成与发展

(二)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与作用: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学校以教学为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这是由其具有效率高、系统性强并能综合完成多方面的任务等特点决定的。

六、大学生学习的特点是什么?

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增强的。 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1、从教学的功能与内容看,大学教学过程有明显的专业倾向性。2、从教与学双方关系看,大学教学过程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3、从教学活动的组织看,大学教学过程注重探究性,重视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学介绍学术界的争论与各个有待探讨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七、大学教学过程中间过渡性特征: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具有实践性。 教学原则具有客观性。 二、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

1.制定教学原则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 2.制定教学原则必须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3.制定教学原则必须注意吸收传统的优秀教学原则。

三、大学教学原则及其体系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3、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6、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贯彻与实施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一)发挥教学原则的整体性功能与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不能片面地夸大某个原则,更不能把单个的教学原则绝对化。 1、发挥每个教学原则的独特功能和作用: 每个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的进程中,或在具体的教学阶段,或在整个的教学活动过程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2、综合地运用各个教学原则 综合地运用各个教学原则,发挥教学原则的整体性功能和作用,才能实现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二)运用教学原则要处理好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贯彻教学原则应当是一种人文关怀的过程,教学原则的有效实施,应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应把握好以下几

14

点:

第一,在师生交互作用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的着眼点应当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第二,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应以积极主动的方式进行; 第三,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主动学习方式,应以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和非认知结构之间的协调 。 (三)实施教学原则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引进与吸收的关系

1、对传统经典的教学原则,采取批判、继承、发展的观点和态度: 批判:去其落后与保守的成分,去其时代局限性的一面; 继承:继承其合理和有益的精华,取其具有生命力的成分; 发展与创新:赋予其新的内涵,扩展其包容性,丰富 其指导性和人文性 。2、对外来丰富的教学原则,进行全面透彻的研究并采取引进、改造、吸收的方法 四、教学原则体系的最优化及说明

(一)教学原则体系的最优化 (二)学校教学原则的说明

第九章 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广义的课程则是学校教育对实现教育目的所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经验、活动。或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一切努力,它突破了教学计划、课堂、教材的范围,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选择教学内容。 ( 二)课程分类(第158页) 学科课程、经验课程 (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客体上分类) 并列课程、核心课程( 从分科型和综合型的观点) 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课程的性质及目的) 必修课程、限选课程、选修课程(按课程的修习类型) 大型课程、中型课程、微型课程(按课程的时数的多少) 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内容是传授知识还是操作技能)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是否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 ( 三)课程体系(结构) 1、普通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 2、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3、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4、大中小课程 5、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高校课程体系建构的理论(课程改革应树立的理念)

(一)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做事与做人相结合) (二)以培养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如何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等学科在课程结构中的关系

1、正确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1)要加强基础课,以有利于学好专业课,也有利于专业变换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2)加强基础课并非愈宽愈深愈好,要适度,使学生在普通课的基础上实现高度专业化。 (3)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的职业倾向课。着眼于拓宽专业眼界,提高专业理论思维层次和掌握科学的一般方法论。 2、正确处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1)两类课程应比例适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保持主干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又增加教育计划的灵活性。(2)应适当加重选修课的比例,适当压缩必修课的学时与教学内容。以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领域,使学生的学业能反映本专业的规格与要求。

3、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1)要克服轻视理论轻视书本知识的错误倾向,切实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2)要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克服忽视实践的倾向,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与能力。 课程体系的优化

最优化的课程体系就是从目标出发调整各方面的比例,并以最后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作为衡量的标准。科学的课程体系形成如同一棵树那样的结构,树干与树枝的有机组合,形成了合理的课程构架。 高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开放性(主要指高校课程体系中的信息与外界的信息之间能够便利地交流)2、灵活性(开放性的延伸,主要指高校课程体系具备自我调节机制,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随时做出反应。)3、整体性(构建过程中环节的整体性、人才培养目标上整体性、相关要素的整体性)4、可测性(课程体系作为整体,可视为一个系统,应具有某种程度的可测行) 教学计划定义: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社会对某一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及主要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的分学期分配。 教学计划的组成:1.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2.课程设置3.教学活动4.时间分配5.学年编制(简称校历)

学分制教学计划(通过板块调整学生知识结构。整个课程体系有普通教育、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三大板块构成,总学分一般为160—170学分,其中普通教育50学分,基础教学70学分,专业教学50学分) 教学大纲概念: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

1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