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授课教案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授课教案 序 言

一、课程性质和地位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要求,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指导幼儿园开展健康领域(含体育)教育的专业必修课,有着十分突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我院《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积极顺应了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在专业设立之初的较长时间中,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相关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在《学前卫生学》课程中单列一个章节,简单介绍健康教育的基本内涵、发展趋势以及相关因素,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等方面。另一方面单独开设《学前儿童体育》教学法。

随着近年来关注学前儿童健康的呼声日渐增强,特别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将幼儿体育教育内容也纳入健康领域,注重生理与心理健康的维护,于是我们将《学前卫生学》中的相关内容与《学前儿童体育教育》合并,经过优化整合单独设立《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成为该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二、学习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树立科学的学前儿童健康观,进一步明确健康领域教育的特殊意义,熟悉幼儿园健康领域教育的教学内容,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方法,并能运用理论来指导学前儿童的健康教育实践。

三、主要学习内容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有关理念,要求学生树立科学的学前儿童健康观,进一步明确开展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特殊意义;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主要影响因素、简便的评价方法,这是开展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客观基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实施途径、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简要了解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评价。

四、学习方法

本课程主要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理论部分以讲授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践部分将通过组织学生校内实验实训、模拟练习、评课、说课、创编设计、到幼教机构观摩、社会调查等方式来进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要主动地理论联系实际,多接触学前儿童,实现所学幼教理论与幼儿园真实的教育情境、生动活泼的学前儿童的有机结合。二要注重多学科之间的联系,由于健康教育涉及生物、医学、体育、教育等多学科和领域,具有综合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学习中要与《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以及其他领域教学结合起来,做到互通有无、融会贯通。

五、考核办法

本课程属考试课,成绩为百分制。最后考试成绩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闭卷考试,占总分的60%,考试题型中增加教育活动设计、问题分析论述等综合能力考核的比例;二是设计活动方案(包括试讲、教案设计)等占总分的20%;三是实践报告(见习、模拟训练等),占总分的20%。所以学习重点应转向平时技能训练和幼儿教育经验的积累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一章 概论(6学时)

主要内容:健康的基本理念;学前儿童健康观内涵;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等。

健康的基本理念

一、医学模式的演变

人们对自身的认识,经历了若干不同的阶段。医学是研究人体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的科学。医学的发展在每一个时期都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的集中和概括,就构成了不同的医学模式。

1.机械唯物模式

人们认为疾病是鬼神作怪,健康是上帝或鬼神赐予和主宰的,只有用祈祷乞求上帝祛病保平安,这种迷信思想曾一度限制和约束了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后来,西方出现了“人是机器”的说法,这种模式看到了健康和疾病的“物质”性,但是它忽视了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2.生物医学模式

19世纪以后,进入了“细菌学时代”。人们开始认识到疾病是生物因素引起的,但是,生物医学模式只重视引起疾病的生物学因素,忽视了影响人体健康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3.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

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心理和生理的关系的重要性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社会上的种种事件,通过人的心理反映到机体上,从而影响健康,引起疾病。1977年美国学者C.L.Engel正式提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该模式研究生物、心理、社会的三方面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只有在三者之间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才意味着健康。也就是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事件,都有可能通过影响人的心理,破坏人的健康,引起身心疾病。

二、现代的健康观

不同时代对健康有不同的理解。过去,人们认为“无病”就是健康,或者把健康当作疾病、伤残、功能障碍等词的反义词。从现代的认识来看,这仅仅是对健康的机械理解。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在其宪章中将健康定义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从这一定义可以理解为:

1.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完满状态

从基本要求来看,机体应当发育匀称,功能健全;在心理方面应当心理稳定,精力充沛;在社会适应方面应当关系和谐,道德健康。但是完满状态是很不容易达到的,而且在不同条件下可能有不同的标准。

2.健康和疾病是互相演变的过程

生命存在的三种状态:健康-----亚健康----疾病

健康是动态过程,也是机体不断调节和维持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表现在个体内部,也表现在个体与环境(包括其他个体)之间,一旦机体出现某种平衡失调,便脱离正常状态,可称为“不健康”或异常。

所谓疾病是“产生症状和体征的异常生理或心理状态”,

所谓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心理功能低下的不健康状态,可称之为“灰色状态”或“第三状态”。

疾病一般是由健康经“亚健康”或前疾病状态发展而来,即由健康到疾病是一个连续的互相演变的过程。

总之,此定义破除了“无病即健康”的传统观念,从机体、心理、社会适应三方面提出了健康的要求,使健康的概念更加全面,有力地促进了医学模式的发展,表达了人类对完满健康的追求。

三、健康的评价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制订的标准包括躯体和心理的健康状态。

其中躯体可用“五快”来衡量:

吃得快、走得快、说得快、睡得快、便得快

心理健康可用“三良好”来衡量:

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